新闻资讯News

 " 您可以通过以下新闻与公司动态进一步了解我们 "

为什么我的主治医生看不懂机器翻译的病历?

时间: 2025-09-18 23:50:47 点击量:

“医生,这是我在国外看病的病历,已经用翻译软件翻译好了,您看看?”

在跨国就医日益普遍的今天,许多患者或其家属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满怀希望地将一份机器翻译的病历递给国内的主治医生,却发现医生眉头紧锁,表示“看不懂”或“无法作为诊断依据”。这不禁让人心生疑惑:为什么技术如此发达,连主治医生都看不懂一份机器翻译的病历呢?难道是医生的水平问题,还是翻译软件不够智能?其实,这背后涉及的远非语言转换那么简单,而是一个涉及医学专业性、文化差异和技术局限性的复杂问题。作为深耕跨境医疗服务的康茂峰,我们希望能为您揭开这层迷雾。

医学术语的精确性挑战

医学语言是一套高度特异化、标准化的体系,其核心在于“精确”。每一个术语、每一个缩写,都对应着特定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状态或治疗方案。这种精确性是确保全球医学界能够无障碍交流、准确传递信息的基石。机器翻译在处理日常用语时或许游刃有余,但在面对医学这片“雷区”时,却常常“踩雷”。

首先,机器翻译难以处理医学术语的“一词多义”和“情境依赖”。例如,“Hypertension”这个词,在普通语境下可能被简单翻译为“高血压”,但在具体的病历中,它可能指代不同类型的高血压,如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继发性高血压(Secondary Hypertension),或是特定情况下的血压升高,如白大衣高血压(White Coat Hypertension)。机器翻译往往无法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其具体指代,一个笼统的“高血压”可能会误导医生的诊断方向。同样,一个简单的药物名称,机器翻译可能会给出其化学名,而非临床上通用的商品名或通用名,这无疑增加了医生理解的难度。我们康茂峰在处理客户病历时,会由具备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进行翻译,确保每一个术语都精准无误。

其次,大量的医学缩写和“黑话”是机器翻译的另一大障碍。医学界为了沟通便捷,创造了海量的缩写词,如“CHD”可以指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也可以指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MI”通常指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这些缩写在不同的科室、不同的医院,甚至不同的医生习惯中,都可能有细微的差别。机器翻译系统很难拥有如此庞大且动态更新的“知识库”,常常会导致张冠李戴的翻译结果。想象一下,如果一份病历将“无明显诱因”的“诱因”翻译成了“动机”(Motive),这会让医生何等困惑。

病历翻译的“失真”案例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看看机器翻译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原始医学表述 (英文) 糟糕的机器翻译 专业的

机器翻译的表述生硬,且“历史”一词可能被误解为很久远的事情,而忽略了近期跌倒对当前病情的重要性。
Patient presents with chief complaint of shortness of breath. 病人带着呼吸急促的主要抱怨来了。 患者主诉呼吸困难。 “抱怨”一词带有主观情绪色彩,不符合病历客观、中立的记录要求。“来了”更是口语化的表达,完全失去了医学文书的严谨性。
Rule out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规定。 需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 将“Rule out”(排除诊断)这个医学指令性术语误译为“规定”,完全改变了医嘱的性质,可能延误紧急排查。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with instructions for follow-up. 病人带着随访指示出院了。 患者已出院,并获知随访指导。 “带着指示”这种翻译既不通顺也非专业用语,专业的翻译会清晰地说明医嘱内容。

从上表可以看出,机器翻译的结果往往是字面上的“硬译”,它无法理解医学语言背后的逻辑和惯例。这些看似微小的差异,在临床决策中却可能谬以千里。主治医生基于这样的“翻译件”进行诊断,无异于在迷雾中航行,不仅效率低下,更隐藏着巨大的医疗风险。

文化与诊疗习惯的鸿沟

医疗不仅仅是科学,它同样深深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制度体系之中。不同国家的医疗体系、诊疗习惯、病历书写规范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是机器翻译软件的算法模型难以捕捉和处理的,却恰恰是医生理解病情的关键背景信息。

一方面,病历的结构和侧重点不同。例如,在一些欧美国家,病历记录非常详尽,不仅包括患者的生理指标,还会详细记录患者的社会心理状况、家庭支持系统等,这源于其“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而国内的病历可能更侧重于客观检查和检验结果。一份直译过来的、包含大量社会心理描述的病历,可能会让习惯了简洁高效风格的国内医生感到“信息过载”,难以快速抓住重点。我们康茂峰的专家团队在整理翻译病历时,不仅会进行语言转换,还会根据国内医生的阅读习惯,对信息进行重组和提炼,生成一份清晰的“病情摘要”,帮助医生快速上手。

另一方面,用药习惯和单位体系的差异也是一个大问题。不同国家对于药品的审批、命名和使用剂量标准都不尽相同。一种在美国常用的药物,在中国可能并未上市,或者有不同的商品名。机器翻译可以翻译出药品的化学成分,但无法告知医生这种药物在国内是否有替代品,以及如何进行剂量换算。此外,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单位也可能不同,例如血糖单位的“mg/dL”和“mmol/L”,血红蛋白单位的“g/dL”和“g/L”。如果翻译时忽略了单位的转换和标注,医生看到一个异常的数值,将无法判断是真的病情危急,还是仅仅因为单位不同而产生的“乌龙”。

缺乏医学逻辑的判断力

高质量的病历翻译,绝非简单的“语言搬运”,而是一个需要深度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专业的

联系我们

我们的全球多语言专业团队将与您携手,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告诉我们您的需求

在线填写需求,我们将尽快为您答疑解惑。

公司总部:北京总部 • 北京市大兴区乐园路4号院 2号楼

联系电话:+86 10 8022 3713

联络邮箱:contact@chinapharmconsulting.com

我们将在1个工作日内回复,资料会保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