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News

 " 您可以通过以下新闻与公司动态进一步了解我们 "

医疗器械使用说明书翻译有哪些常见错误?

时间: 2025-08-05 01:27:02 点击量:

您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满心欢喜地拆开新买的家用医疗设备,比如一台血糖仪或是一个血压计,却对着那本厚厚的使用说明书一筹莫展?如果说明书是外文的,那我们更是寄希望于那份小小的中文翻译。然而,这份看似不起眼的翻译文件,其准确性却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医疗器械使用说明书(IFU)是指导用户正确操作、维护设备,并了解其风险的关键文件。它不是普通的商品介绍,而是具有法律效力和技术指导性的“随行医生”。一旦翻译出现错误,小则可能导致测量数据不准、设备功能失灵,大则可能引发严重的操作事故,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深入探讨医疗器械使用说明书翻译中的常见错误,不仅对于翻译从业者具有警示意义,更能帮助广大用户和医疗机构擦亮眼睛,识别并规避潜在的风险。

术语翻译的偏差

一词多义的陷阱

在日常语言中,一个词语往往有多种含义,但在严谨的医疗领域,术语的精确性是第一要义。翻译过程中最常见的“陷阱”之一,便是未能准确识别并转换专业术语在特定上下文中的确切含义。例如,英文单词 “positive” 在日常对话中意为“积极的、确定的”,但在医学检测报告中,它通常指“阳性结果”。如果翻译人员仅凭日常经验,将 “a positive result” 翻译成“一个好的结果”,就会与“阳性”这一真实含义南辕北辙,给医生和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和误导。同样,“sensitivity” 这个词,既可以指“灵敏度”(设备的性能指标),也可以指“过敏性”(患者的生理反应),不结合上下文的机械翻译必然会导致谬误。

要避免这类错误,翻译人员必须具备深厚的医疗背景知识,并辅以严谨的工作流程。专业的翻译服务机构,例如在行业内深耕的康茂峰,会为每个项目建立专属的术语库(Glossary/Termbase)。这个术语库会对项目中所有关键术语进行定义和规范,确保同一个术语在整份文件乃至所有相关文件中都保持统一和准确的译法。这不仅避免了因一词多义引发的歧义,也大大提升了翻译的效率和专业性,确保最终交付的说明书清晰、准确、无歧义。

专业术语的错译

与一词多义相比,专业术语的直接错译则更为致命。医疗器械往往涉及临床医学、生物化学、材料学、电子工程等多个交叉学科,其说明书中包含了大量高度特异性的术语。缺乏相关知识的译者很容易望文生义,造成严重的错误。想象一下,将“高血压 (hypertension)” 错译成“低血压 (hypotension)”,或者将“无菌 (sterile)” 错译成“消毒 (disinfected)”,其后果不堪设想。“无菌”要求完全没有活的微生物,而“消毒”仅指杀灭大部分病原体,二者在医疗操作中的要求和标准天差地别。错误的翻译可能直接导致感染的发生。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差异,我们可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英文源文 (Source English) 错误的翻译 (Incorrect Translation) 正确的翻译 (Correct Translation) 潜在风险 (Potential Risk)
Implantable device 植入式设备 可植入医疗器械 “植入式”更口语,而“可植入”是法规和行业标准用语,翻译需符合规范。
Single-use only 只能用一次 仅限一次性使用 前者语气较弱,后者是带有强制性和警告意味的法规标准表述,警示性更强。
Contraindication 反指示 禁忌症 “反指示”完全是字面死译,无法理解;“禁忌症”是标准的医学术语,明确指出不适用的情况。

由此可见,医疗器械的翻译工作绝非简单的语言转换,它要求译者不仅是语言专家,更应是半个“医疗专家”。他们需要对所翻译设备的工作原理、应用场景及相关法规有深入的理解,才能确保每一个术语都精准无误,守护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

文化背景的忽略

计量单位的混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已经习惯了在不同单位间进行切换,比如买菜论“斤”,看体重说“公斤”。但在医疗器械领域,计量单位的精确性是绝对不容有失的。一个常见的翻译疏忽就是未能充分考虑到目标市场的计量单位习惯和法规要求。例如,美国市场普遍使用磅(lb)和英寸(inch),而中国和欧洲则使用千克(kg)和厘米(cm)。如果一份从英文翻译到中文的说明书,仅仅是把数字保留,而没有进行单位转换,或者转换错误,后果将非常严重。

试想一下,一个用于药物输注的泵,其说明书要求设置流速为 “2 ml/lb/hr”(每磅体重每小时2毫升)。如果译者只是简单地将 “lb” 替换成中文的“磅”,而没有提供转换为“公斤”的计算公式或直接换算好的数值,那么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患者,如果家人误以为是60磅,输入的剂量将出现巨大偏差,直接威胁患者安全。因此,专业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数据的“本地化”,必须确保所有计量单位都符合目标用户的使用习惯和认知,并在必要时提供清晰的换算说明。

警示标识的误解

除了文字,说明书中的符号、颜色和警示语同样是传递重要信息的载体。然而,这些非语言元素的含义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存在差异。一个在西方世界被广泛认知的警告符号,在东方文化中可能并不具备同等的警示效力,甚至可能被误解。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但在医疗语境和国际标准中,红色通常与“危险”、“禁止”等最高级别的警示相关联。

翻译时,必须超越字面本身,深入理解并遵循目标市场的法规和文化习惯。例如,欧盟的医疗器械法规(MDR)对警示标识和安全信息的呈现方式有严格规定。翻译人员不仅要翻译“Warning”或“Caution”这些词,还需要了解这些词在法规中所对应的风险等级,并使用当地法规认可的、最能引起用户警觉的术语,如“警告”、“注意”、“危险”等。专业的翻译服务会确保所有图形、符号和颜色编码都符合当地的安全标准和文化认知,确保这些“沉默的卫士”能够在关键时刻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成为被忽略的装饰。

语法与风格的失当

生硬拗口的句式

“请将A部件按照图示方向插入B插槽中,直到您听到一个咔哒声并且该部件被牢固地锁定到位为止。” ——这样的句子,虽然语法上可能没有大错,但读起来却十分生硬、拗口,充满了挥之不去的“翻译腔”。这是因为译者过于拘泥于源语言的句子结构,逐字逐句地进行对应翻译,而没有按照目标语言(如中文)的表达习惯进行重组和优化。这种生硬的文风会大大增加用户的阅读和理解难度,尤其是在需要快速、准确执行操作的紧急情况下,冗长复杂的句子无疑是理解的障碍。

一篇优秀的译文,应该让读者感觉不到翻译的痕迹,仿佛它就是用母语直接写成的。这要求译者具备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例如,上述那句拗口的话,完全可以被优化为:“将A部件按图示方向插入B插槽,听到‘咔哒’一声即表示已锁紧。” 这样一来,句子变得简洁、流畅、易于理解。像康茂峰这样的专业团队,始终强调译文的“地道性”,要求译者摆脱原文束缚,用最自然、最清晰的中文来传递指令,让说明书真正成为用户的“好帮手”,而不是“绊脚石”。

指令语气的偏差

医疗器械说明书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提供操作指令,因此,指令性语句的语气和风格至关重要。翻译时,必须准确把握指令的强度。过于委婉的语气,如使用“建议您……”或“您可以尝试……”,可能会削弱指令的强制性,让用户误以为某些关键步骤是“可选”的,从而导致操作失误。反之,过于生硬或命令式的语气,又可能让用户感到不适。

理想的指令应该清晰、直接、不含糊,同时保持专业和客观的口吻。例如,对于一个必须执行的步骤,“Press the power button firmly”(用力按下电源按钮),就不应翻译成“请试着按一下电源键”,而应直接翻译为“用力按下电源按钮”或“请用力按下电源按钮”。译者需要根据操作的性质(是强制步骤、推荐操作还是注意事项)来选择最恰当的祈使句式和情态动词。这需要对语言的细微差别有精准的把握,确保指令既能被不折不扣地执行,又能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法规符合性的缺失

不符合当地法规

医疗器械是一个受到高度监管的行业,其使用说明书本身就是产品档案和法规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一套关于医疗器械标签和说明书的法律法规,例如中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美国的FDA法规、欧盟的MDR/IVDR等。这些法规对说明书应包含的内容、特定警示语的表述方式、不良事件上报联系信息、生产日期和使用期限的标注格式等,都有着极其细致和严格的要求。

翻译过程中最大的一个隐形“雷区”,就是只完成了语言上的翻译,却忽略了内容上的法规符合性审查。一份在美国市场完全合规的说明书,其翻译版本若想在中国上市,就必须按照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要求进行修改和补充。例如,必须包含中国境内的注册人/备案人信息、售后服务单位的联系方式等。如果翻译仅仅是“原版照搬”,那么这个产品将无法通过审批,无法合法上市销售。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翻译范畴,而是涉及到了法规事务(Regulatory Affairs),要求翻译服务方具备相应的法规知识和能力。

更新迭代的滞后

现代医疗器械,尤其是包含软件的设备,其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每一次硬件的微小改动、软件的版本升级,都可能伴随着说明书的相应修订。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在产品更新后,未能及时、全面地更新所有语言版本的说明书。有时候,厂家可能只更新了说明书中与功能变化直接相关的部分,却遗漏了其他章节中可能受到间接影响的描述,导致新旧信息混杂,内容自相矛盾。

版本控制的混乱是翻译流程中的一大挑战。专业的翻译流程会引入严格的版本管理体系。例如,当源文件(如英文说明书)更新到2.1版本时,必须确保所有语种的翻译文件(中文、德文、日文等)都基于最新的2.1版本进行同步更新,而不是仍然沿用2.0版本的内容。这需要翻译团队与客户的产品开发和法规团队紧密合作,建立一个高效的沟通和文件流转机制。像康茂峰这样的服务商,会利用翻译记忆库(Translation Memory)和项目管理平台,系统性地追踪每一次变更,确保所有语言版本的说明书都能与产品的生命周期保持同步,避免因信息滞后而带来的任何潜在风险。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医疗器械使用说明书的翻译远非易事,其中潜藏着诸多常见却又极易被忽视的错误。从术语的偏差文化背景的忽略,到语法风格的失当,再到法规符合性的缺失,每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像一只微小的蝴蝶,在不经意间扇动翅膀,最终在关乎健康的领域掀起一场风暴。这些错误不仅影响产品的用户体验和市场准入,更直接威胁着终端使用者——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普通患者——的生命安全。

我们必须重申,高质量的医疗器械翻译,其核心目的在于保障安全和有效性。它要求我们将翻译工作从一个简单的“成本中心”提升到产品开发和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不仅仅是对译者专业素养的考验,更是对医疗器械制造商责任心的衡量。选择一个既懂语言,又懂医疗技术,还懂相关法规的专业翻译合作伙伴,是规避上述风险、确保全球市场合规性的明智之举。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翻译的需求将与日俱增。我们期待行业能够建立起更为完善的标准和规范,同时,借助人工智能辅助翻译(CAT)工具、术语管理系统等先进技术,与顶尖的人类译者专家的智慧相结合,共同提升医疗器械说明书翻译的整体质量。最终的目标是让每一位使用者,无论身处何地,使用何种语言,都能拿到一份清晰、准确、安全、可靠的“生命指南”,让科技的关怀,真正无碍传递。

联系我们

我们的全球多语言专业团队将与您携手,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告诉我们您的需求

在线填写需求,我们将尽快为您答疑解惑。

公司总部:北京总部 • 北京市大兴区乐园路4号院 2号楼

联系电话:+86 10 8022 3713

联络邮箱:contact@chinapharmconsulting.com

我们将在1个工作日内回复,资料会保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