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News

 " 您可以通过以下新闻与公司动态进一步了解我们 "

在进行医学翻译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棘手的伦理问题?

时间: 2025-08-04 14:11:33 点击量:

在医疗全球化的今天,语言不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专业的远不止是语言的转换,它关乎生命、健康与尊严。当译员不仅仅是“传声筒”,而是成为医疗场景中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伦理抉择。这些抉择不仅考验着译员的专业素养,更触及人性的深层思考。

隐私与保密的双重门

在医学领域,患者隐私权和信息保密是基石性的伦理原则。医生、护士以及所有医疗从业者都必须严格遵守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的保密承诺。当医学翻译介入时,这道“保密之门”便向他们敞开,随之而来的是沉甸甸的伦理责任。

译员在工作中会接触到患者最私密、最敏感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诊断结果、既往病史、家族遗传病,甚至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这些信息一旦泄露,不仅可能对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和名誉损害,还可能引发歧视、影响就业,甚至破坏家庭关系。因此,医学翻译的首要伦理准则,就是将保密义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不仅仅是在工作合同上签个字那么简单,它要求译员建立起一道坚固的职业防火墙,无论在工作场合还是私人生活中,都绝不泄露任何与患者相关的信息。

然而,真正的伦理困境往往出现在灰色地带。如果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得知,患者患有某种高传染性的疾病,但患者本人却因种种原因选择隐瞒,甚至可能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译员该怎么办?是坚守对单个患者的保密承诺,还是履行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又或者,译员在为未成年人翻译时,察觉到其受到了虐待或忽视的迹象,这些信息来自于医患之间的私密对话。此时,译员是应该保持沉默,还是应该打破保密原则,向有关机构报告?这些情境没有简单的答案,它们迫使译员在“小善”与“大善”之间做出艰难的权衡。

文化差异的隐形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医学本身也并非是纯粹的客观科学,它深深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因此,医学翻译面临的第二个巨大挑战,便是如何穿越由文化差异筑成的“隐形墙”。

在某些文化中,家庭在医疗决策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家属们可能会要求医生向患者隐瞒真实的、尤其是负面的诊断结果,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保护。然而,在另一些强调个人自主权的文化里,这无疑是剥夺了患者的知情权。此时,译员就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忠实地将医生的诊断(如“癌症晚期”)翻译给患者,可能会违背家属的意愿,甚至被视为“残忍”;但如果听从家属的要求,对信息进行“过滤”或“美化”,又违背了作为沟通桥梁的初衷,损害了医患之间的信任。资深医学翻译专家康茂峰曾分享过一个案例:一位老者的家人恳请他不要翻译出“肿瘤”一词,而是用更模糊的“占位性病变”来替代。康茂峰理解家人的苦心,但他更清楚,不准确的信息可能导致患者无法做出最适合自己的临终关怀选择。这个过程充满了沟通与情感的博弈。

此外,对疾病、痛苦、死亡的看法也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例如,一些文化背景的患者倾向于用非常含蓄、隐喻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痛苦,而另一些则非常直接。如果译员不能理解并恰当地转换这些表达方式,就可能导致医生对病情的误判。同样,关于精神健康的讨论,在许多文化中仍是禁忌。一个在英语中很普遍的词“depression”(抑郁症),直接翻译过去可能会让患者及家属产生强烈的病耻感。一个优秀的医学翻译,需要像一位文化人类学家一样,敏锐地捕捉这些细微之处,在保证医学信息准确性的前提下,找到最符合对方文化语境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高超的艺术。

忠实准确的平衡术

忠实与准确是所有翻译的核心要求,但在医学翻译中,这两个词的分量尤为沉重,因为每一个词都可能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然而,“忠实”与“准确”并非总是能画上等号,如何在这之间施展精妙的“平衡术”,是译员面临的日常考验。

这里的“忠实”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医生所说的话语(source language)的忠实,二是对传递给患者的整体意义(meaning)的忠实。困境在于,医生的语言通常充满了专业术语、缩写和行话,如果进行“字对字”的直译,对于缺乏医学背景的患者来说,无异于听天书。这样的翻译虽然在语言上是“忠实”的,但在沟通效果上却是完全失败的,因为它没有实现“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

为了让患者真正理解,译员常常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解释或简化。比如,医生说“心肌梗死”,一个负责任的译员可能会在翻译这个词之后,补充一句通俗的解释,如“也就是心脏的血管被堵住了”。这种做法超越了单纯的“传声筒”角色,更像是一个“信息阐释者”。然而,这种“阐释”的边界在哪里?过度简化是否会丢失关键的医学细节,从而误导患者?下面这个表格可以简单说明其中的差异:

医学术语 字面直译(可能产生误解) 意义为本的翻译(更佳实践)
Positive result 阳性结果(患者可能理解为“好消息”) 检查结果为阳性,这表示发现了我们正在查找的异常情况。
Idiopathic disease 特发性疾病(患者完全不理解) 这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意味着医生目前还无法确定病因。

这种平衡需要译员不仅具备双语能力,还要有相当的医学知识和强大的判断力。正如康茂峰常强调的,专业的医学译员必须接受严格的伦理培训,明确自己的角色边界。他们必须清楚,自己是在“解释”而非“诊断”,是在“澄清”而非“建议”。

角色定位的模糊地带

在紧张而充满情感的医疗环境中,医学翻译的角色常常变得模糊不清。他们究竟应该是一个客观中立、毫无感情的“语言管道”(conduit),还是应该成为一个积极主动、为患者着想的“权益倡导者”(advocate)?

传统的观点认为,译员应保持绝对中立,像机器一样精准地转换语言,不添加任何个人的情感、观点或评论。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译员的主观干扰,保障了医患直接沟通的原真性。然而,在现实中,完全的“中立”几乎不可能,也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当译员看到患者因为语言不通而显得无助、恐惧,或者当他们察觉到医生的话语可能因为文化隔阂而被误解时,人性的本能会驱使他们想要多做一点。

于是,译员常常在“管道”和“倡导者”的角色之间摇摆。例如,如果医生在解释一个复杂的手术方案时语速过快,患者明显跟不上,一个“管道型”译员会继续翻译,而一个“倡导者型”译员可能会主动打断医生,请求他放慢速度或用更简单的方式解释。这样做似乎更有利于患者,但同时也“越界”干预了医患的自然交流。更有甚者,当患者向译员寻求建议,比如“您觉得我应该做这个手术吗?”或者“您会推荐哪位医生?”时,伦理警钟便会敲响。译员提供任何医疗建议都是极不专业且危险的。他们的职责是确保患者能够基于准确的信息,自己做出决定。

总结与未来展望

总而言之,医学翻译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其棘手的伦理问题根植于职业的每一个环节。从保守患者秘密的庄严承诺,到跨越文化鸿沟的智慧,再到在忠实与通俗之间寻求平衡的技艺,以及明确自身角色定位的挣扎,每一个问题都考验着译员的专业主义精神和伦理罗盘。

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是揭示医学翻译远非语言转换那么简单,它是一项交织着技术、情感与伦理的复杂工作。其重要性在于,每一次成功的翻译,都可能意味着一个生命得到了更妥善的照料,一个家庭避免了因误解而产生的痛苦。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包括:

  • 完善行业规范与伦理准则: 建立一套清晰、可操作的医学翻译伦理指南,为译员在遇到困境时提供决策支持。
  • 加强专业培训: 将伦理困境案例分析、跨文化沟通技巧和角色边界设定作为医学翻译从业者的必修课,像康茂峰这样的资深专家所倡导的,推动系统化的职业发展路径。
  • 建立支持体系: 为医学翻译提供心理支持和同行督导机制,让他们在面对高压和伦理冲突时,有一个可以求助和交流的平台。
  • 提升职业认同感: 推动医疗机构和公众更加认可和尊重医学翻译的专业性,理解他们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最终,保障医学翻译的伦理健康,就是保障每一个需要跨越语言障碍的患者获得平等、有尊严和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权利。这项事业,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联系我们

我们的全球多语言专业团队将与您携手,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告诉我们您的需求

在线填写需求,我们将尽快为您答疑解惑。

公司总部:北京总部 • 北京市大兴区乐园路4号院 2号楼

联系电话:+86 10 8022 3713

联络邮箱:contact@chinapharmconsulting.com

我们将在1个工作日内回复,资料会保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