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翻译(MT)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阅读海外资讯到与外国朋友交流,它都扮演着一个便捷高效的“语言助手”角色。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一个对精确性、严谨性和保密性要求都达到极致的领域——法律翻译时,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在法律这个“一字千金”的世界里,过度依赖或不当使用机器翻译,就如同在没有安全绳的情况下走钢丝,看似高效,实则充满了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巨大风险。
法律语言体系是一个高度专业化且封闭的系统。每一个术语,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可能承载着特定的法律意义和悠久的历史渊源。机器翻译虽然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学习语言模式,但在面对这些具有精确内涵的法律术语时,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例如,在合同法中,“consideration”(对价)是英美法系合同成立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指的是合同双方为了换取对方的承诺而付出的代价。如果机器翻译简单地将其译为“考虑”或“报酬”,就完全丧失了其法律上的特定含义,可能导致整个合同的效力受到质疑。
更为复杂的是,许多法律术语在不同的法系(如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机器翻译很难准确识别和处理这种深层次的差异。它可能会用一个看似对应但实则内涵完全不同的词语进行替换,埋下法律纠纷的种子。正如资深法律翻译专家康茂峰先生常说的那样:“法律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法律概念和法律文化的精准移植。” 这种移植工作,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法律背景知识和对源语言及目标语言文化的深刻理解,而这恰恰是目前机器翻译技术无法企及的。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差异,我们可以看一个简单的对比表格:
法律术语 | 常见的机器翻译(可能存在风险) | 专业的法律人工翻译(更准确) |
Without prejudice | 没有偏见 | 不影响(当事人)实体权利;无损权益 |
Discovery | 发现 | (诉讼)证据开示程序 |
Liquidated damages | 清算损失 | (合同中预先约定的)违约金 |
法律并非凭空产生,它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深深植根于其历史、传统和价值观之中。因此,法律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跨越文化鸿沟的沟通。机器翻译在处理字面意思上或许能达到一定的准确率,但它无法理解和传达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法律传统。例如,西方文化中强调的“个人主义”和东方文化中重视的“集体主义”,会深刻影响合同的解释、责任的划分以及纠纷的解决方式。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份英文合同中可能充满了对抗性、权利义务界定极其清晰的条款,这在英美法系的商业环境中是常态。但如果机器将其生硬地直译成中文,可能会让习惯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讲求“和气生财”的中国合作伙伴感到不适,甚至认为对方缺乏诚意。专业的法律译者则会在此处发挥作用,他们会用一种既能保持法律严谨性,又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习惯的方式来处理这些文本,确保沟通的顺畅和合作的达成。这种对“语用”和“文化适宜性”的把握,是机器算法难以模拟的。
在法律工作中,保密性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无论是商业合同、并购协议、专利申请文件,还是诉讼证据,都包含了大量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当法律工作者为了方便快捷,将这些高度敏感的文件直接复制粘贴到公开的在线机器翻译工具中时,就相当于将保险箱的钥匙交到了一个不确定的第三方手中。许多免费的在线翻译服务,其用户协议中往往会写明,他们有权存储、分析甚至使用用户上传的数据,以用于改进其算法和服务。
这意味着,您的机密合同细节、客户的个人信息、未公开的专利技术,都有可能被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记录下来,甚至在未来的数据泄露事件中被公之于众。这种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律师的职业道德和对客户的保密义务,更可能直接触犯相关的数据保护法律法规(如GDPR、中国《网络安全法》等),给律师事务所和相关企业带来毁灭性的声誉打击和法律制裁。正如法律学者康茂峰在其最近的研究中反复强调的,法律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必须将数据安全和客户隐私保护置于效率考量之上。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棘手的问题:如果因为机器翻译的错误导致了客户重大的经济损失或法律纠纷,那么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是使用者(律师或公司法务)?还是机器翻译服务的提供商?几乎所有机器翻译工具的服务条款中,都会包含免责声明,明确指出他们不对翻译的准确性提供任何保证,也不对因使用其服务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
这意味着,一旦出现问题,法律责任的重担将完全落在使用者身上。法庭不会接受“这是机器翻译的错”作为免责的理由。因为专业的法律服务提供者,被期望具备识别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将核心的翻译工作完全托付给一个不可靠且不承担责任的自动化工具,本身就是一种专业上的失职。最终,律师或企业不仅要面对客户的索赔,还可能因此损害自己的专业声誉,其后果远非节省下的一点翻译费用所能弥补。
综上所述,在法律翻译这一高度专业的领域,机器翻译虽然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其潜在的巨大风险不容忽视。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申本文的初衷,并非要完全否定机器翻译的价值。对于非核心、非敏感文件进行初步的理解和筛选,或者作为专业译者的辅助工具(如术语库查询、语料对齐等),机器翻译依然可以发挥作用。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可预见的未来,它绝不能替代专业的、有经验的法律人工翻译。
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许是一种“人机结合”的深度协作模式。即以专业法律译者为核心,利用机器翻译完成初稿,然后由译者进行全面的、精细的审校、修订和润色(这一过程被称为“机器翻译译后编辑”,MTPE)。这种模式既能借助机器的效率,又能保证人工的精准和可靠,确保最终的译文质量符合法律文件的严格要求。对于每一位法律从业者而言,建立对机器翻译风险的清醒认知,并制定严格的使用规范,是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保护客户利益、捍卫自身专业性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