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News

 " 您可以通过以下新闻与公司动态进一步了解我们 "

翻译医学影像报告时如何准确描述方位和病灶?

时间: 2025-08-02 12:27:37 点击量:

拿到一份医学影像报告,无论是CT、MRI还是超声,上面那些“冠状面”、“矢状面”、“T2信号稍高”、“不均匀强化”等字眼,常常让人感觉像在阅读一本“天书”。对于患者和家属而言,这些专业的描述直接关系到对病情的理解和后续的治疗决策;对于医疗领域的从业者来说,一份精准无误的翻译报告更是跨语言沟通、进行国际会诊的基石。因此,准确地翻译和理解影像报告中的方位和病灶描述,绝非简单的文字转换,它是一门需要严谨、细致和专业知识的学问。这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更是为了确保医疗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建立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

方位术语的精准把握

在医学影像的“世界”里,要想准确地指出病灶“住”在哪里,首先要掌握一套通用的“地址系统”——也就是解剖学方位术语。这套系统是所有医学描述的基础,一旦理解有误,就可能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严重后果。

解剖学基本方位

想象一下,一个标准的人体姿势:身体直立,双眼平视前方,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手掌向前,双足并拢。这就是国际通用的“解剖学姿势”,所有方位描述都基于这个标准姿势展开。为了更精确地进行定位,医学上设立了三个相互垂直的假想平面,如同三把无形的刀将人体切开,以便我们观察内部结构。

  • 矢状面 (Sagittal Plane):像一把竖直的刀,从前到后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如果刚好从正中间切开,得到对称的左右两半,这个特殊的平面就叫做正中矢状面。
  • 冠状面 (Coronal Plane):同样是竖直的刀,但它是从左到右将身体分为前、后两部分。想象一下戴皇冠的样子,这个平面就因此得名。
  • 横断面 (Transverse/Axial Plane):这是一把水平的刀,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分。我们平时做CT、MRI检查时,最常见的就是一层一层的横断面图像。

基于这些平面,我们就有了一系列成对的方位术语来描述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例如,“上 (Superior)”和“下 (Inferior)”描述了沿身体长轴的垂直关系;“前 (Anterior)”和“后 (Posterior)”描述了身体前后的关系;而“内侧 (Medial)”和“外侧 (Lateral)”则描述了与身体中线(正中矢状面)的远近关系。在描述四肢时,还会用到“近端 (Proximal)”指靠近躯干的部分,和“远端 (Distal)”指远离躯干的部分。

影像学的特殊方位

虽然解剖学方位是基础,但在实际的影像学报告中,描述方式会更加灵活和具体。因为在进行CT或MRI检查时,患者通常是平躺的,所以报告中常用“头侧 (Cranial)”来指向上方的结构,用“尾侧 (Caudal)”来指向下方的结构,这在描述躯干部位的病灶时尤为常见。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这些术语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通用术语 (英文) 中文翻译 描述场景举例
Superior / Inferior 上 / 下 肝脏位于膈肌的下方。
Anterior / Posterior 前 / 后 胰腺位于胃的后方。
Medial / Lateral 内侧 / 外侧 病灶位于右肾外侧。
Proximal / Distal 近端 / 远端 股骨近端骨折(靠近髋关节)。
Cranial / Caudal 头侧 / 尾侧 CT图像显示,病灶位于肝脏头侧。

此外,对于一些圆形或类圆形的器官,比如乳腺和眼球,影像科医生还喜欢使用“钟表盘法”来定位。想象一个钟表面覆盖在器官上,12点指向头侧,6点指向脚侧,3点和9点分别指向左右。报告中描述“乳腺外上象限3点钟方向见一结节”,这样的描述就非常直观和精确,翻译时也应保留这种形象的表达方式,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快速定位。

病灶特征的细致描绘

定位了病灶的“地址”之后,下一步就是要详细描述这位“不速之客”到底长什么样。这就像刑侦专家描绘嫌疑人的体貌特征一样,需要系统、全面、细致。一个完整的病灶描述,能为疾病的良恶性判断提供至关重要的线索。

病灶核心五要素

在影像学中,描述一个病灶通常会围绕五个核心要素展开,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五大金刚”。在翻译时,确保这五个方面的信息都得到准确传达,是保证报告质量的关键。

第一,位置 (Location):这在上一部分已经详细讨论过,是描述的起点。第二,大小和数量 (Size and Number):病灶是单个的还是多个的?如果是多个,是如何分布的?大小通常用毫米(mm)或厘米(cm)来精确测量,对于不规则的病灶,常常会测量其最大径,或者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尺寸。例如,“肝右叶见一大小约3.2cm x 2.5cm的类圆形低密度灶”。第三,形态和边缘 (Shape and Margin):病灶是圆形、卵圆形,还是不规则形、分叶状?它的边界是清晰光滑,还是模糊不清,甚至像螃蟹脚一样向周围伸出“毛刺”(即“毛刺征”,spiculated margin)?通常来说,形态规则、边缘光滑的病灶良性可能性大,而不规则、有毛刺的病灶则需要高度警惕恶性可能。第四,密度/信号 (Density/Signal):这是描述病灶“质地”的术语。第五,强化方式 (Enhancement Pattern):注射造影剂后,病灶的血供情况如何?

深入剖析:密度、信号与强化

“密度”是CT报告中的常用词。在CT图像上,骨骼因为密度高,显示为亮白色,称为“高密度”;而气体密度最低,显示为黑色,称为“低密度”。身体的软组织则介于两者之间。如果一个病灶的密度与周围正常组织相似,就称为“等密度”。因此,当报告中提到“肺内高密度结节”,可能提示钙化或良性病变;而“肝内低密度灶”,则可能是囊肿、脓肿或肿瘤。

在MRI报告中,我们不谈“密度”,而是说“信号”。MRI利用强大的磁场让体内的水分子“排队”,然后通过无线电波去“撩拨”它们,根据不同组织中水分子反应的快慢和强度不同,形成不同的图像信号。最常用的序列是T1加权像(T1WI)和T2加权像(T2WI)。一个很生活化的比喻是:T1像主要看解剖结构,脂肪是亮的;T2像主要看病灶,水是亮的。所以,当报告中写到“T2WI呈高信号”,通常意味着这个区域有液体积聚,比如水肿、炎症、囊肿或某些肿瘤。像弥散加权成像(DWI)这样的高级序列,还能反映水分子扩散的情况,对于早期发现脑梗死和判断肿瘤良恶性非常有帮助。

最后是“强化方式”。许多检查会向静脉注射一种叫做“造影剂”或“对比剂”的药物。这种药物会随着血液循环流遍全身。血供丰富的组织或病灶,造影剂进入得就多,在图像上就会“亮起来”,这个过程就叫“强化”。强化的模式千差万别,每一种都提供了重要的诊断线索。比如,“均匀显著强化”可能见于血管瘤;“环形强化”常见于脓肿或坏死的肿瘤,因为只有边缘有活性的肿瘤细胞和血供;“快进快出”的强化模式则是肝癌等恶性肿瘤的典型特征之一。

翻译实践与常见误区

掌握了专业术语,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还需要具备灵活的思维和丰富的临床背景知识,才能避免一些常见的“坑”。

避免“字对字”的陷阱

再比如 "lesion" 这个词,它的本意是“损害”或“病变”,是一个非常宽泛和中性的词。在不明确其性质时,翻译成“病灶”或“病变”是最准确的。如果直接翻译成“肿瘤”,就带有了强烈的主观判断,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恐慌。专业的

为了做到这一点,建议翻译者建立自己的术语库,或参考权威的医学词汇表。以下是一些常用影像学术语的推荐译法,可供参考:

  • Lesion: 病灶 / 病变
  • Nodule: 结节
  • Mass: 肿块 / 占位
  • Opacity / Shadow: 阴影 / 不透光区
  • Enhancement: 强化
  • Calcification: 钙化
  • Cyst: 囊肿
  • Infiltration: 浸润

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不确定的地方,应主动查阅权威资料或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而不是凭感觉猜测。这种严谨求实的态度,正是医学翻译价值的体现。

总而言之,医学影像报告的翻译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它不仅是语言的桥梁,更是生命信息的精准传递。从掌握解剖方位这套“地图语言”,到细致入微地描绘病灶的“五大特征”,再到在翻译实践中避免陷阱、保持严谨,每一步都需要知识、经验和责任心的结合。准确的翻译能够帮助医生做出更明智的诊断,帮助患者更清晰地了解自身状况,从而建立起更和谐、更信任的医患关系。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辅助翻译可能会在处理标准化、模板化的报告内容时发挥巨大作用。然而,对于复杂的、非典型的、需要结合临床背景进行深度理解的病例,人类专家的经验和判断力,特别是像康茂峰团队这样具备专业素养的从业者的把关,仍然是确保翻译质量不可或缺的核心。最终,无论是技术还是人力,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让医学知识的传播更加精准、高效和充满人文关怀。

联系我们

我们的全球多语言专业团队将与您携手,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告诉我们您的需求

在线填写需求,我们将尽快为您答疑解惑。

公司总部:北京总部 • 北京市大兴区乐园路4号院 2号楼

联系电话:+86 10 8022 3713

联络邮箱:contact@chinapharmconsulting.com

我们将在1个工作日内回复,资料会保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