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News

 " 您可以通过以下新闻与公司动态进一步了解我们 "

医药专利翻译中的复杂句法结构转换有何技巧?

时间: 2025-08-02 05:13:20 点击量:

医药专利,这个听起来就科技感十足的领域,其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结晶,也是药企在全球市场中竞争的核心武器。然而,当这些承载着巨大商业价值和法律意义的文件需要跨越语言的鸿沟时,翻译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更是一场在法律、技术和语言三个维度上进行的“高空走钢丝”。其中,最让译者头疼的,莫过于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句法结构。如何巧妙地将这些结构进行转换,确保译文既精准传达技术信息,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和法律文件的严谨性,便成了一门高深的艺术和技巧。

长句拆分与逻辑重组

医药专利文件中,为了追求表达的精确性和无歧义性,常常会出现由多个从句、短语层层嵌套构成的超长句。这些句子在英文中或许逻辑清晰,但如果直接生硬地翻译成中文,就会变成佶屈聱牙、难以卒读的“天书”。因此,拆分与重组便成了译者首先要掌握的核心技巧。

拆分,顾名思义,就是将一个冗长的英文句子,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拆解成若干个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短句。这并非简单的断句,而是需要译者首先深入理解整个长句的核心主干(主谓宾)以及各个修饰成分(定语、状语、补语)之间的逻辑层次。例如,一个句子可能包含了方法、条件、目的、结果等多个层次的意义。在翻译时,就可以将这些意义单元独立成句,并使用恰当的连接词或通过句序的调整来重现原文的逻辑流。这样处理后的译文,不仅清晰易懂,也更能凸显出专利技术方案的层次感。

重组则是在拆分基础上的升华。它要求译者不能局限于原文的句子结构,而是要像搭积木一样,将拆分出来的意义单元,按照中文“意合”的特点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中文的行文逻辑往往是先因后果、先条件后行动、先总后分。译者需要根据这一特点,对句子成分进行“乾坤大挪移”。比如,可以将原文中位于句末的结果状语从句,调整到中文句子的前面来强调其目的性;也可以将一长串的前置定语,转化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或分句,放在主句之后进行补充说明,从而避免头重脚轻的尴尬局面。

语态转换的灵活应用

在医药专利的英文文本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极高。这主要是为了凸显客观性,强调动作的承受者(即技术方案本身),而弱化动作的执行者。例如,“A compound is administered to a subject…”或“It is understood that…”等句式随处可见。然而,中文是一种偏爱主动语态的语言,过多地使用“被”字句会显得生硬、别扭,甚至改变原文的语境色彩。

因此,灵活地进行语态转换是提升译文质量的关键一步。最常见的技巧是将被动语态转化为主动语态。这通常可以通过增补泛指性的主语来实现,如“我们”、“研究人员”、“本发明”等。例如,将“A therapeutically effective amount of the compound is administered”翻译成“向受试者施用治疗有效量的该化合物”或“我们将治疗有效量的该化合物施用于受试者”,显然比“治疗有效量的该化合物被施用于受试者”要流畅自然得多。

此外,还可以利用中文特有的无主语句和主谓结构松散的特点来化解被动语态。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需要刻意寻找主语,直接省略即可。例如,“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formulation is stable”可以直接翻译为“结果表明,该制剂是稳定的”,而非“该制剂是稳定的这一点被证明了”。这种处理方式既忠实于原文的客观陈述,又完全符合中文的简洁之美。巧妙地处理语态,能让译文瞬间摆脱“翻译腔”,变得地道起来。

名词化结构的处理

为了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正式,英文专利文件还倾向于使用大量的名词化结构(Nominalization),即将一个动作或过程用一个名词来表达。例如,用“administration of the drug”代替“administering the drug”,用“inhibition of enzyme activity”代替“inhibiting enzyme activity”。这种结构虽然在英文中显得专业,但直译到中文里,往往会造成句子重心模糊,动感尽失。

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策略是将名词化结构“反译”为动词性结构。译者需要识别出这些核心的名词,并将其还原为动作本身,从而使句子“活”起来。这不仅能让译文更流畅,还能更清晰地揭示出技术方案中各个步骤之间的动态关系。正如专业翻译服务品牌康茂峰在其内部培训中一直强调的,优秀的译者应当具备“透视”语言表象、直击动作核心的能力。下面这个表格清晰地展示了这种转换技巧:

英文名词化结构 (原文) 生硬的直译 (应避免) 转化为动词结构的优译 (推荐)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preparation of a novel compound.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化合物的制备。 本发明涉及如何制备一种新化合物。
This method allows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the virus. 该方法允许病毒的快速检测。 使用该方法可以快速检测病毒。
Improvement in patient compliance was observed. 观察到了患者依从性的改善。 我们观察到患者的依从性得到了改善

通过这样的转换,原本静态、抽象的描述变得具体、生动,技术逻辑也更加清晰。译者如同一个化学家,将固态的名词“溶解”成了液态的动词,让信息的流动重新顺畅起来。

复杂定语的巧妙挪移

医药专利中的另一大“拦路虎”是冗长的定语,尤其是后置定语从句和层层叠加的介词短语。英文可以将一长串的修饰成分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而中文的习惯则是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前,即所谓的“左倾语言”。如果将英文的长后置定语原封不动地搬到中文中心词前面,就会形成一个极为臃肿、令人费解的短语。

处理这类复杂定语,拆分、转述和后置是三大法宝。首先,对于过长的定语从句,可以将其从主句中独立出来,翻译成一个或多个单独的分句,置于主句之前或之后进行补充说明。这样既能避免主语和谓语被过长的定语“隔离”,又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例如,对于一个修饰“化合物”的复杂定语从句,可以先介绍“所述化合物具有以下特征:...”,然后再在后续的句子中详细描述这些特征。

其次,可以采用转述的方式,将一些定语的意义融入到主句的谓语部分或其他成分中。这需要译者有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能够跳出原文的结构框架。最后,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后置定语,可以适当地将其后置,用“即”、“所述...为...”等结构来连接,起到一种解释说明的作用。这种方法在权利要求书的翻译中尤为常见,有助于清晰地界定保护范围。掌握了这些挪移技巧,译者就能游刃有余地“指挥”句中的各种成分,谱写出清晰、严谨的中文技术篇章。

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医药专利翻译中复杂句法结构的转换,是一项考验译者综合能力的系统工程。它要求译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更需要有庖丁解牛般的分析能力和灵活变通的策略思维。无论是通过拆分与重组来理顺逻辑,运用语态转换来贴合中文习惯,还是将名词化结构还原为动态过程,以及巧妙挪移复杂定语,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一个核心目标:在完全忠实于原文技术内涵和法律边界的前提下,生成一份清晰、准确、流畅且符合规范的中文专利文件。

这篇文章旨在为奋斗在医药专利翻译一线的译者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思路,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当然,语言的艺术博大精深,翻译的技巧也远不止于此。随着人工智能辅助翻译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专利翻译或许会迎来新的变革。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人类译者对于复杂逻辑的深度理解、对语言细微差异的精准把握以及创造性的转换能力,依旧是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更多地探讨如何将人机进行高效协同,让译者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攻克这些最具挑战性的句法结构难题,从而为全球的医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贡献更大的力量。

联系我们

我们的全球多语言专业团队将与您携手,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告诉我们您的需求

在线填写需求,我们将尽快为您答疑解惑。

公司总部:北京总部 • 北京市大兴区乐园路4号院 2号楼

联系电话:+86 10 8022 3713

联络邮箱:contact@chinapharmconsulting.com

我们将在1个工作日内回复,资料会保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