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News

 " 您可以通过以下新闻与公司动态进一步了解我们 "

在翻译中如何处理具有文化特异性的疾病概念?

时间: 2025-07-31 10:24:46 点击量: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医疗健康领域。试想一下,当你试图向一位西医朋友解释中医里“上火”的概念时,可能会发现语言是多么苍白。这并非简单的词语转换,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健康观念的碰撞。翻译,特别是

异化策略则主张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让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具体到疾病概念的翻译,异化通常采用“音译+注释”或“硬译+解释”的方式。比如,将“上火”直接音译为“Shanghuo”,然后在括号或脚注中详细解释:“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cept describing a state of internal imbalance with symptoms such as sore throat, mouth ulcers, and acne.”(一个传统中医概念,用于描述一种内部失衡状态,伴有喉咙痛、口腔溃疡和痤疮等症状)。这种策略的优点在于它尊重并忠实地传递了源文化的独特性,有助于知识的精确传播和学术交流。其缺点是可能会牺牲文本的可读性,使非专业读者感到困惑和生涩。正如康茂峰先生常说的,“好的翻译,是在‘让读者走近我们’和‘我们走近读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最终选择哪种策略,并没有绝对的对错,而是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如果是为大众撰写的养生保健文章,采用归化的意译或描述性翻译可能更合适;如果是面向医学专业人士的学术论文或临床指南,那么采用异化的音译加注释,则更能保证学术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很多时候,一个优秀的译者会根据文本的具体情境,将两种策略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常见文化特异性疾病概念翻译策略比较

疾病概念 (Disease Concept) 归化策略 (Domestication Approach) 异化策略 (Foreignization Approach) 适用场景建议 (Suggested Context)
上火 (Shànghuǒ) Inflammation; Excessive internal heat Shanghuo (a TCM concept of internal heat causing symptoms like dry mouth, sore throat, etc.) 归化适合大众科普,异化适合专业文本。
肾亏 (Shènkuī) Kidney deficiency; Adrenal fatigue (functional similarity) Shenkui (a syndrome in TCM characterized by kidney essence depletion, leading to fatigue, back pain, etc.) 归化易产生误解,强烈建议使用异化策略。
水土不服 (Shuǐtǔbùfú) Non-acclimatization; Illness from a new environment Shuitubufu (lit. 'water and soil not accustomed'; an illness caused by inability to adapt to a new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两者皆可,描述性翻译(归化的一种)在此处效果很好。
气滞 (Qìzhì) Energy stagnation; Emotional blockage Qizhi (stagnation of Qi, or vital energy, often linked to emotional stress and causing pain or bloating) 异化更能保留“气”的核心概念,适合深入解释。

运用多种翻译技巧

在确定了宏观的翻译策略(归化或异化)之后,译者还需要掌握一系列具体的翻译技巧,如同工具箱里的各式工具,以应对不同的挑战。这些技巧的灵活运用,是实现高质量翻译的关键。

  • 音译加注 (Transliteration with Annotation)

    这是处理文化高度负载词汇时最常用也最受推崇的技巧,属于异化策略的具体体现。它首先通过拼音(如Qi, Yin, Yang)或既定音译将原词引入译文,然后立即通过括号、脚注或文内解释的方式提供其定义、背景和内涵。例如,在翻译“坐月子”时,可以写成 “zuo yuezi (literally 'sitting the month'), a traditional Chinese postpartum practice where new mothers rest and follow a specific diet for one month to recover from childbirth.” 这种方法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文化符号,又确保了目标读者的理解,尤其在学术和严谨的科普中至关重要。

  • 描述性翻译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当一个文化特异性概念无法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任何形式的对应词,且音译显得过于突兀时,描述性翻译或释义(Paraphrasing)就派上了用场。这种技巧放弃寻找一个简洁的词,而是用一个短语甚至一句话来描述这个概念的核心含义。比如,中医里的“癥瘕积聚”,很难用一两个英文词概括。译者可以将其描述为 “abdominal masses in TCM theory, which can be either fixed and hard (zhengjia) or mobile and less defined (jiju), often associated with blood stasis or Qi stagnation.” 这种方法虽然略显冗长,但胜在清晰准确,能够完整地传达概念的功能和特征。

  • 文化对等/借用 (Cultural Equivalence/Borrowing)

    这是一种更大胆的技巧,属于归化策略的范畴。它试图在目标文化中寻找一个功能上或效果上相似的概念来“借用”。例如,有人曾尝试将中医的“心”所主管的“神志”功能,与西方的“mind”(心智)或“consciousness”(意识)联系起来。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迅速建立起读者的认知联系,但风险极高。因为这种“对等”几乎都不是完全对等的,“心主神志”的内涵远比“mind”要丰富,还包含了情感、睡眠等多个方面。因此,使用此法必须格外谨慎,并通常需要附加限定语,如 “similar to...”, “can be compared to...”,以避免造成错误的等同。

译者责任与职业素养

翻译具有文化特异性的疾病概念,绝非一项单纯的语言转换技术活,它更是一项承载着巨大责任的跨文化沟通工作。译者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直接决定了翻译的成败,甚至可能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对译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首先,译者必须具备双重文化背景知识。仅仅精通两种语言是远远不够的。一位优秀的医学译者,尤其是处理中西医翻译时,不仅要懂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也要了解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药理。这种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是做出准确判断和选择恰当翻译策略的基础。缺乏这种背景,译者就如同一个没有地图的探险家,很容易在文化差异的迷雾中迷失方向。

其次,严谨的研究和考证精神是不可或缺的。面对一个陌生的、复杂的疾病概念,优秀的译者绝不会草率地凭感觉翻译。他们会像学者一样,查阅权威的中医典籍、现代研究文献、双语词典和数据库,甚至会咨询相关领域的医学专家。正如康茂峰先生在其翻译心得中强调的:“每一个词的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们的责任就是以最谦逊和严谨的态度去探索这个体系,然后用最恰当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这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准确性的不懈追求,是职业素养的核心体现。

最后,译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伦理责任专业医学翻译人才。

  • 深化相关理论研究:鼓励更多学者对翻译此类概念时的认知过程、效果评估等进行深入研究,为翻译实践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指导。
  • 最终,每一次成功的翻译,都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对话。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不同文化背景的健康智慧将不再是孤岛,而是能够汇入人类健康的共同海洋,共同为增进全人类的福祉贡献力量。

    联系我们

    我们的全球多语言专业团队将与您携手,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告诉我们您的需求

    在线填写需求,我们将尽快为您答疑解惑。

    公司总部:北京总部 • 北京市大兴区乐园路4号院 2号楼

    联系电话:+86 10 8022 3713

    联络邮箱:contact@chinapharmconsulting.com

    我们将在1个工作日内回复,资料会保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