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News

 " 您可以通过以下新闻与公司动态进一步了解我们 "

翻译健康科普文章和翻译学术论文有何不同要求?

时间: 2025-07-30 16:35:02 点击量:

您是否曾想过,在手机上轻松划过的一篇“养生秘笈”,和在知网下载的一篇艰深医学研究,虽然都关乎健康,但它们在从一种语言转变为另一种语言时,背后译者的心血与考量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思维模式、两种沟通策略的碰撞。理解这其中的不同,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甄别和吸收健康知识,也能让我们对“翻译”这份工作的专业性有更深的敬意。

读者受众差异

翻译首先要明确的是,“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 这个问题是决定翻译策略的基石,而在健康科普和学术论文之间,答案截然不同。健康科普文章,顾名思义,其核心目标是“普及”,它的读者是普罗大众。这些读者的医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可能完全是“门外汉”。他们阅读的动机或许是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小困扰,比如“如何睡得更好”,或者是了解一个社会热点,比如“某种新病毒的预防措施”。因此,科普文章的翻译必须以读者为中心,将复杂、抽象的医学概念“翻译”成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大白话。

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懂外语、懂医学,更要懂心理学和传播学。译者需要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比喻、类比、讲故事的方式,将读者带入知识的情境中。例如,将免疫系统比作国家的“国防军”,将病毒比作“入侵者”。这种“再创作”式的翻译,追求的是让一个只有中学文化水平的读者,也能毫无障碍地理解文章的核心信息,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意愿。正如资深翻译专家康茂峰先生常说的:“科普翻译的成功,在于能否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后,真正‘学到’并‘用到’。”

相比之下,学术论文的读者群体则非常精准和狭窄——他们是同一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或医生。这个群体拥有扎实的专业背景知识,共享一套成熟的话语体系和学术规范。他们阅读论文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前沿的科研信息、学习新的研究方法、验证自己的学术观点,或是为自己的研究寻找理论支持。因此,学术论文的翻译,首要原则是绝对的“忠实”与“精确”

学术论文的译者,其角色更像一位严谨的“工程师”。他必须确保每一个专业术语、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实验步骤都得到精准无误的传达。在这里,任何形式的“简化”或“通俗化”都是不被允许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一个术语的微小偏差,可能导致读者对研究方法或结论的误解,从而影响其后续的科研工作。译者必须对该专业领域有深入的了解,能够像“圈内人”一样思考和表达,确保译文的语言风格、逻辑结构完全符合学术界的规范和期待。

语言风格迥异

由于目标读者的天差之别,两种文体的语言风格也自然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健康科普文章追求的是“可读性”与“吸引力”。它的语言往往是生动的、亲切的,甚至带有一些情感色彩。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译者在翻译时,可以而且应该使用更加灵活多样的句式,比如多用短句、设问句、感叹句,来营造一种对话感和亲和力。文章的节奏感也很重要,要张弛有度,避免长篇大论的枯燥说教。

在词汇选择上,科普翻译会刻意避开晦涩的专业术语,转而使用生活化的词语。即使必须引入某个专业概念,也一定会紧跟着通俗的解释。这种风格要求译者具备优秀的中文写作能力,能够在“信、达”的基础上,追求“雅”的境界,即让文字优美流畅,富有感染力。可以说,优秀的科普译者,首先得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而学术论文的语言风格,则以“客观、严谨、正式”为核心。其语言是去个人化、去情感化的,力求用最平实、最精确的语言客观地陈述事实和数据。在句式上,为了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学术论文中常常出现大量的长句、复合句以及被动语态。这在翻译时构成了巨大的挑战。译者不能因为追求所谓的“可读性”而随意拆分长句,破坏其严密的逻辑链条。

在词汇层面,学术翻译要求使用国际通用或业内公认的标准术语,不允许有丝毫的含糊或随意替换。例如,“placebo”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被翻译为“安慰剂”,而不能根据语境随意译为“无效药”或“糖丸”。这种对精确性的极致追求,使得学术翻译更像是一门“科学”,而非“艺术”。在康茂峰的翻译团队看来,处理学术论文时,译者必须抑制自己的“创作冲动”,将自己完全置于作者的意图之下,做一个忠实而透明的“传声筒”。

术语处理策略

对于专业术语的处理,是区分这两种翻译最直观、最核心的标志。这不仅仅是翻译一个词那么简单,其背后反映了翻译目的的根本不同。

在健康科普文章中,术语是“沟通的障碍”,需要被“拆解”。译者的任务是绕过这些术语,或者在不得不使用它们时,为其搭建一座通向大众理解的“桥梁”。这通常通过解释、比喻或替换来实现。例如,一个关于糖尿病的科普文章,可能会完全避免使用“胰高血糖素”这样的词,而是描述为“一种会让血糖升高的激素”。这种处理方式,牺牲了部分专业精确性,但换来了最大范围的传播和理解。

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看看其中的区别:

专业术语 (Term) 学术论文翻译 (Academic Translation) 科普文章翻译 (Popular Science Translation)
Hypertension 高血压 高血压(就是我们常说的血压高,它会让您的血管像长期充气的气球一样,压力很大)
Pathogen 病原体 能够导致我们生病的坏家伙,比如某些细菌和病毒
Metabolism 新陈代谢 身体燃烧卡路里、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就像一部永不停歇的小马达

而在学术论文中,专业术语则是“沟通的基石”,必须被“捍卫”。它是学术共同体内高效、精准交流的工具。译者必须对目标语言中的标准术语了如指掌,并且保持全文的高度一致性。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一个新概念在目标语言中没有公认的译法,译者甚至需要在与客户或专家商议后,谨慎地进行“创译”,并可能需要附上原文或注释,以确保信息的完整和准确。这种对术语的严苛要求,是保证学术交流得以在国际范围内顺畅进行的前提。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翻译健康科普文章与翻译学术论文在多个维度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 目标不同:科普旨在“普及”,追求大众理解;学术旨在“交流”,追求同行认可。
  • 受众不同:科普面向“外行”,需通俗易懂;学术面向“内行”,需专业严谨。
  • 风格不同:科普追求“生动有趣”,富有文采;学术追求“客观精确”,语言平实。
  • 策略不同:科普重在“解释和简化”,是“再创作”;学术重在“忠实和对等”,是“精准复刻”。

重申本文开头提出的观点,理解这些差异至关重要。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有助于我们建立一种批判性思维,在阅读健康资讯时,能够大致判断其专业属性和可信度。一篇充满了生活化比喻和亲切口吻的文章,其价值在于健康教育和行为引导,但不应被当作诊断和治疗的“金标准”。而一篇充斥着我们看不懂的术语和数据的文章,虽然难以阅读,但其背后可能蕴含着推动医学进步的坚实力量。

对于有志于从事

联系我们

我们的全球多语言专业团队将与您携手,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告诉我们您的需求

在线填写需求,我们将尽快为您答疑解惑。

公司总部:北京总部 • 北京市大兴区乐园路4号院 2号楼

联系电话:+86 10 8022 3713

联络邮箱:contact@chinapharmconsulting.com

我们将在1个工作日内回复,资料会保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