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从研发到上市,是一场严谨而漫长的“马拉松”,其中,药品申报资料的准备是冲向终点线的关键一步。这份资料不仅是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身份证”,更是与各国监管机构沟通的唯一“官方语言”。在将这份“语言”翻译成目标市场官方语言的过程中,每一个词、每一个标点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处理数字和计量单位时,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比如一个小数点的位置错误,或是一个单位的误解,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轻则延误审批周期,重则导致整个申报失败,甚至对未来的临床应用构成潜在风险。因此,如何精准、规范地处理这些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的数字和单位,是每一位医药翻译从业者和药品研发企业都必须严肃对待的核心问题。
在药品申报资料的翻译中,对数字格式的处理是基础中的基础,也是最容易出错的环节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数字的“书写习惯”存在着微妙却关键的差异。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千分位和十分位分隔符的使用。在英语和中文世界里,我们习惯用逗号(,)作为千分位分隔符,用点(.)作为小数点,例如“1,234.56”。然而,在许多欧洲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情况恰好相反,他们使用点(.)作为千分位分隔符,用逗号(,)作为小数点,同样的数值会写成“1.234,56”。
想象一下,如果一篇源自德国的临床研究报告中的“血药浓度为1.234,56 ng/mL”被直接、不加转换地翻译到提交给中国NMPA或美国FDA的资料中,读者很可能会将其误解为“一点二三四五六”,而非“一千二百三十四点五六”。这种数量级上的巨大差异,在药学领域是致命的。这不仅仅是翻译的“信达雅”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药品有效剂量和安全范围判定的核心数据准确性问题。因此,专业的医药翻译绝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一个需要文化和规范转换的再创造过程。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此类风险,建立一套贯穿整个项目周期的《翻译项目风格指南》显得尤为重要。像在行业内深耕多年的康茂峰,在启动任何一个药品申报项目前,都会与客户进行深入沟通,明确规定数字格式的处理标准。这份指南会详细定义小数点使用句点(.)、不使用千分位分隔符(或根据目标国要求使用),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识别并正确转换源文件中的不同格式。同时,借助专业的质量保证(QA)流程,通过人工审查和软件校验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从CMC(化学、制造和控制)文件到非临床、临床研究报告,所有文件中的数字格式都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为药品的顺利申报筑起第一道坚实的防线。
如果说数字格式是“书写”问题,那么计量单位的处理就是“语言”问题。在科学无国界的今天,国际单位制(SI)已成为全球科研和监管沟通的“普通话”。在药品申报资料中,我们随处可见诸如毫克(mg)、毫升(mL)、微摩尔(μmol)等SI单位。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源文件(尤其是来自某些特定地区或历史悠久的文献)有时仍会使用一些非SI单位,例如盎司(oz)、磅(lb)、英寸(in)甚至是“格令”(grain)等。对于这些单位,翻译时绝不能简单地保留原文,必须进行精确的换算。
换算过程需要极度的严谨。例如,在进行质量单位换算时,必须查证并使用官方认可的换算因子,确保数据的精准传递。一个优秀的实践是,在翻译稿中采用“目标单位(源单位)”的格式,例如,将“1 grain”翻译为“64.8 mg (1 grain)”。这样做有双重好处:首先,它直接呈现了符合目标国监管要求的SI单位,方便审评员阅读和评估;其次,它保留了源数据信息,增加了内容的可追溯性,当需要核对原始数据时,能够一目了然。这种看似微小的处理方式,体现了翻译的专业性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此外,对于浓度的表达方式尤其需要警惕。例如,一个简单的“5%”溶液,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同的含义。它是指质量体积百分浓度(w/v,即每100mL溶液中含5g溶质),还是体积百分浓度(v/v),或是质量百分浓度(w/w)?在源文件中,这些信息有时会被省略或表述不清。此时,一名合格的医药翻译者就不能仅仅满足于翻译“5%”,而是需要化身为一名“侦探”,通过上下文、药品剂型等信息,判断其确切含义,并在译文中清晰地标注出来,例如翻译为“5% (w/v)”。对于摩尔浓度(M)、当量浓度(N)等,更需确保其在翻译过程中概念清晰,不产生任何歧义。这要求译者不仅具备语言能力,更要拥有扎实的药学或化学背景知识。
在药品申报资料中,我们还会遇到大量表示范围、约数、限度等的特殊数字和符号,它们同样是翻译中不可忽视的细节。例如,表示“10到20毫克”的范围,在英文中通常用连字符“-”表示(10-20 mg),而在中文的官方表述中,则更倾向于使用浪纹线“~”(10~20 mg)或文字“至”(10至20 mg)。如何选择,应严格遵循目标申报地区的法规指南或约定俗成的习惯。
另一个关键点是“有效数字”的概念。在科学数据中,“10.0 mg”和“10 mg”所传达的信息是截然不同的。“10.0 mg”意味着该测量值的精度达到了小数点后一位,其真实值在9.95 mg到10.05 mg之间;而“10 mg”则表示其精度只到个位,真实值可能在9.5 mg到10.5 mg之间。这种精度的差异在稳定性研究、含量测定等关键环节中至关重要。翻译时,必须完整地“复制”源文件的有效数字位数,绝不能随意增删。这看似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却直接反映了原始实验数据的精密度,是科学严谨性的重要体现。一个缺乏科学背景的译者很可能会忽略这一点,从而导致译文信息的失真。
错误类型 | 错误示例 | 正确处理方式 | 说明 |
小数点/千分位混淆 | 源文(德语): 1.234,56 误译(中文): 1.234,56 |
根据中文习惯译为: 1234.56 | 必须识别并转换不同语言区域的数字分隔符用法,避免数量级的误解。 |
单位未转换 | 源文: The tablet weighs 1 ounce. 误译: 片剂重1盎司。 |
应译为: 片剂重28.35克(1盎司)。 | 应将非SI单位转换为国际通用的SI单位,并可选择性地括号标注原文,以保证清晰度和可追溯性。 |
忽略有效数字 | 源文: The concentration is 5.00 mg/L. 误译: 浓度为5 mg/L。 |
应精准译为: 浓度为5.00 mg/L。 | 保留原文的有效数字位数,以准确反映原始数据的测量精度。 |
范围符号使用不当 | 源文: The temperature is 2-8 °C. 误译(直接使用连字符): 温度为2-8 °C。 |
根据中文规范译为: 温度为2~8 °C。 | 使用目标语言中表示范围的标准符号,符合当地阅读和法规习惯。 |
总而言之,药品申报资料翻译中对数字和计量单位的处理,远非简单的文字替换工作。它是一项集语言能力、专业知识、严谨态度和标准化流程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从正确区分并转换小数点和千分位分隔符,到精确换算并规范表达各种计量单位,再到细致处理代表范围、精度和约数的特殊符号,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翻译服务提供方的专业水准。
正如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探讨的,要实现高质量的翻译,必须建立明确的风格指南,坚持使用SI单位并恰当处理原文单位,同时高度重视有效数字所承载的精度信息。像康茂峰这样的专业服务机构,正是通过构建包含资深译员、审校专家和技术工具在内的多层质量保障体系,将这些原则贯彻到每一个项目中,确保交付的译文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准确无误,为客户的药品能够顺利通过审评、早日造福患者提供坚实可靠的语言支持。未来的药品翻译,将更加依赖于这种人机结合、流程驱动的专业化服务,以及翻译方与药企研发、注册团队之间更为紧密的协作,共同守护这场“生命马拉松”冲刺阶段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