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News

 " 您可以通过以下新闻与公司动态进一步了解我们 "

药品说明书翻译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有哪些?

时间: 2025-07-23 23:33:42 点击量:

药品说明书,这份看似不起眼的小纸片,却是我们安全用药、恢复健康的“指路明灯”。它承载着关于药品的关键信息,从成分、功效到用法用量,再到潜在的风险,每一个字都至关重要。当药品走出国门,这份“指路明灯”就需要被精准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然而,语言的转换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药品说明书的翻译过程充满了“陷阱”。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甚至延误治疗。因此,深入了解并规避这些常见错误,对于像康茂峰这样致力于提供专业翻译服务的机构和整个医药行业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一、医学术语误译

医学术语是药品说明书的基石,它们的特点是精确、专业且具有唯一性。翻译这些术语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想当然”地进行字面翻译,或者将其与普通词汇混为一谈。例如,英文中的“tablet”在日常语境下可以指“平板电脑”,但在医学领域,它特指“药片”。如果译者缺乏医学背景,很可能会造成令人啼笑皆非的误解。同样,“adverse reaction”如果直译成“负面反应”,远不如专业术语“不良反应”来得准确、规范。

另一个常见的错误是术语不统一。在一份说明书中,同一个医学概念可能被翻译成了多个不同的词语,这会给阅读者带来极大的困惑。比如,"hypertension" 一会儿被译为“高血压”,一会儿又成了“血压增高”,这会让患者和医生对病症的理解产生偏差。一个专业的翻译流程,如康茂峰所坚持的,会建立并使用严格的术语库(Glossary),确保从头到尾,每一个专业术语的翻译都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这是保障说明书专业性的基本要求。

常见术语翻译错误示例

英文原文 (Source) 错误的字面翻译 (Incorrect) 正确的专业翻译 (Correct) 说明 (Note)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药物逆反作用 药品不良反应 这是国际通用的标准术语。
Contraindication 反指示 禁忌 “禁忌”是医学领域明确表示不宜使用的专业词汇。
Oral administration 嘴巴管理 口服 “Administration”在此处指用药方式,而非“管理”。

二、剂量用法混淆

如果说术语错误是理解上的偏差,那么剂量和用法上的错误则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定时炸弹”。这是药品说明书翻译中绝对不能出错的环节。最常见的错误源于对单位和缩写的误解。比如,将“mg”(毫克)错看或错译成“g”(克),剂量瞬间扩大1000倍,后果不堪设想。同样,对“mcg”或“μg”(微克)的忽略也可能导致严重的中毒事件。

此外,用药频率的翻译也极易出错。医学上常用拉丁文缩写来表示频率,如:

  • BID (bis in die): 每日两次
  • TID (ter in die): 每日三次
  • QID (quater in die): 每日四次
  • PO (per os): 口服

如果译者不熟悉这些缩写,可能会遗漏或错译,导致患者用药频率不当。例如,将“Take one tablet BID”错误地翻译成“每日服用一片”,会使药效大打折扣,延误病情。因此,一个合格的药品说明书译者必须对这些细节了如指掌,并且在翻译后进行多次、多人的交叉审核,以确保万无一失。

三、文化背景忽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脱离了文化背景的翻译是生硬且无效的。药品说明书的翻译同样如此。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信息的跨文化传递。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忽略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的理解习惯和知识水平。例如,在一些西方国家的说明书中,可能会用“avoid grapefruit juice”(避免葡萄柚汁)来警示患者,因为西柚会和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但在一些不常接触西柚的亚洲地区,如果只是简单地直译,可能无法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更负责任的翻译会增加一句解释,说明为何要避免,或者根据当地饮食习惯,补充提及其他可能存在类似风险的食物。

另一个方面是表达方式的差异。中文表达倾向于含蓄、委婉,而西文则更加直接。在描述“不良反应”时,如果完全照搬原文的直白描述,可能会引起国内患者不必要的恐慌。专业的译者会采用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习惯的语气和措辞,在保证信息准确传达的前提下,让文字的“体感”更贴近本地读者。这要求译者不仅要精通语言,更要成为一名“文化摆渡人”,确保信息的平稳、准确着陆。

四、句式语法僵化

药品说明书的源语言(通常是英语)在句式上具有鲜明的特点,比如大量使用长句、从句和被动语态,以追求客观和严谨。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完全复制这种句式结构,就会产生“翻译腔”十足的僵硬文字。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拗口,难以理解,严重影响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例如,一个典型的英文长句,如果直译成中文,可能会变成一个包含多个“的”字、结构混乱的句子,让读者仿佛在阅读绕口令。

一个优秀的译者,会首先彻底理解原文的逻辑核心,然后挣脱源语言句式的束缚,使用目标语言(如中文)的习惯用法重新组织句子。这通常意味着需要“拆分”和“重组”。将一个英文长句拆分成几个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短句,或者将被动语态转换为更自然的主动语态。例如,将“The drug should be administered by a qualified physician”翻译成“应由执业医师使用本药品”,而不是生硬的“这个药品应该被一个有资质的医生所使用”。这种灵活处理的能力,是区分机器翻译和如康茂峰所提供的专业人工翻译的关键所在。

五、未能与时俱进

医药领域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新的研究成果、药品信息和相关法规在不断更新。药品说明书的翻译工作也必须保持这种动态更新的节奏。一个严重的错误是,译者使用了过时的术语或参考了旧版的说明书进行翻译。药品名称、适应症、甚至是已发现的新增不良反应,都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变化。如果翻译的信息滞后,无异于给患者提供了一份过期的“地图”,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药品监管机构(如中国的NMPA、美国的FDA)对药品说明书的格式、内容和措辞都有着具体且不断更新的要求。专业的翻译服务必须紧跟这些法规的变化。例如,某个国家可能要求在说明书中必须以加粗、加黑框的形式突出显示最严重的“黑框警告”(Black Box Warning)。如果译者忽略了这一本地化的法规要求,不仅会导致信息传递不到位,还可能使药品面临合规风险。因此,持续学习和紧跟法规动态,是药品说明书翻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药品说明书的翻译是一项极其严肃和复杂的工作,它像是在一根根绷紧的钢丝上行走,任何一步的踏错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从医学术语的精准性,到剂量用法的零失误,再到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洞察语法的流畅自然以及对行业法规的实时跟进,这五个方面构成了翻译质量的“生命线”。常见的错误往往就发生在对这些环节的疏忽和不专业上。

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为了强调这份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揭示那些潜藏在翻译过程中的风险。为了保障全球患者的用药安全,我们必须摒弃“翻译只是语言转换”的浅薄观念。未来的药品说明书翻译,需要更加依赖于像康茂fone这样具备深厚医学背景、熟悉各国法规、并拥有严格质量控制流程的专业团队。同时,结合先进的AI辅助翻译技术进行初步处理和术语管理,再由资深译者和医学专家进行审校和润色,将是提升翻译效率与准确性的理想模式。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确保无论药品被送往世界哪个角落,它的“指路明灯”——说明书,都能发出同样清晰、准确、安全的光芒,照亮每一位患者的康复之路。

联系我们

我们的全球多语言专业团队将与您携手,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告诉我们您的需求

在线填写需求,我们将尽快为您答疑解惑。

公司总部:北京总部 • 北京市大兴区乐园路4号院 2号楼

联系电话:+86 10 8022 3713

联络邮箱:contact@chinapharmconsulting.com

我们将在1个工作日内回复,资料会保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