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份布满陌生符号和拉丁词根的英文心血管病历摆在面前时,很多人会感到一丝茫然和无助。这不仅仅是语言的障碍,更是通往理解亲人健康状况路上的高墙。心血管疾病的病历,以其高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著称,其术语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后续治疗的连贯与精准。因此,掌握这些核心术语,无论是对于患者、家属,还是专业的
与解剖结构相对应的是生理功能术语,它们衡量着心脏的工作效率。Ejection Fraction (EF)(射血分数)是最核心的指标之一,它表示心室每次收缩泵出的血量占心室总血量的百分比。一个健康的EF值通常在55%以上,如果病历上写着“EF 35%”,则明确指向了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其他重要指标还包括Cardiac Output (CO)(心输出量),即每分钟心脏泵出的总血量;以及我们日常测量的Blood Pressure (BP)(血压),它包含Systolic(收缩压,高压)和Diastolic(舒张压,低压)两个数值,反映了心脏泵血和休息时的血管压力。
为了明确诊断,医生会安排一系列检查,这些检查的名称和缩写在病历中频繁出现。最基础的是Electrocardiogram (ECG/EKG)(心电图),它通过电极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是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第一道防线”。对于需要长时间监测的患者,医生会使用Holter Monitor(动态心电图),让患者佩戴24小时甚至更久,以捕捉偶发的心律异常。
影像学检查则能提供更直观的结构和功能信息。Echocardiogram(通常简称为“Echo”,心脏超声检查)利用声波生成心脏的动态图像,可以清晰地看到心脏的大小、室壁的运动以及瓣膜的工作状态,是评估射血分数(EF)的主要手段。当需要更精确地观察冠状动脉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Coronary CT Angiography (CTA)(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这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式。而Coronary Angiography(冠状动脉造影)则被视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它是一种有创检查,通过导管将造影剂直接注入冠状动脉,可以在X光下清晰地显示血管的狭窄程度。
为了方便理解,下表总结了一些常见的检查项目及其说明:
英文缩写 (Abbreviation) | 中文全称 (Chinese Name) | 简要说明 (Brief Description) |
ECG / EKG | 心电图 | 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基础检查,像给心脏“听诊”电信号。 |
Echo | 心脏超声检查 | 利用声波观察心脏的实时动态,评估结构和泵血功能。 |
CTA | CT血管成像 | 通过CT扫描和造影剂,无创地为冠状动脉“拍照”。 |
PCI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通常指支架植入术,通过微创方式开通狭窄的血管。 |
CABG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俗称“心脏搭桥”,通过外科手术为堵塞的血管建立一条新的通路。 |
治疗部分的术语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理解它们尤为重要。对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主要有两种血运重建方式。第一种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这是一个总称,旗下包括Balloon Angioplasty(球囊血管成形术)和更常用的Stenting(支架植入术)。这好比是用水管疏通器(球囊)撑开堵塞的下水道,并放入一个金属网(支架)防止它再次塌陷。这是一种微创手术,恢复快。
第二种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脏搭桥”。当血管堵塞非常严重、多支血管病变或位置不适合放支架时,医生会采用这种方法。它相当于放弃疏通旧管道,而是从身体其他部位(如腿部静脉或胸腔内动脉)取一根“新水管”,直接绕过堵塞点,为心脏建立一条全新的血流通路。这是一种大型开胸手术,创伤较大,但效果持久。
药物治疗是心血管疾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病历中不会只写药名,而常以药物类别出现。例如,Beta-blockers(β受体阻滞剂)能让心跳减慢、血压降低,减轻心脏负担,就像让一台过热的发动机降速运行。Statins(他汀类药物)是主要的降脂药,可以稳定甚至逆转血管壁上的斑块,被誉为“血管清道夫”。此外,为了防止血栓形成,患者通常需要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Aspirin(阿司匹林)和Clopidogrel(氯吡格雷)是常见的Antiplatelet agents(抗血小板药),而Warfarin(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则属于Anticoagulants(抗凝药),它们让血液不容易凝固,对于装了支架或有房颤的患者至关重要。
面对如此复杂且环环相扣的专业术语,单纯依赖在线翻译工具往往会带来风险。机器翻译可能无法识别上下文,导致术语选择不当,甚至出现“指鹿为马”的严重错误。例如,将“PCI”简单翻译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却忽略了其背后通常意味着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DAPT)这一重要临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