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专业准备方面
1. 术语积累
医疗领域术语专业性强且不断更新,如“CRISPR
Cas9”(基因编辑技术)、“immunotherapy”(免疫疗法)等新术语不断涌现。同传员需要建立丰富的术语库,包括中英文对照、释义、例句等,并不断更新完善,以便在翻译时能够快速准确查询使用。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术语,要仔细辨析对比,例如“myocardial infarction”(心肌梗死)不能误译为“心肌梗塞”,虽然意思相近,但在医学术语准确性上存在偏差。
2. 知识储备
医疗会议主题多样,涉及特定医学领域,如心血管疾病、肿瘤学、神经科学等。同传员需要提前深入了解会议主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常用术语、前沿研究成果等。例如,如果会议主题是新型抗癌药物的临床试验,同传员要了解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试验设计方法、疗效评估指标等。
现代医疗研究常涉及多学科交叉,同传员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储备,能够理解和翻译来自不同学科(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确保信息全面准确。
3. 会前资料收集
充分收集与会议主题相关的资料,如演讲稿、论文、相关医学文献等,对可能出现的专业术语和内容进行预习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会议内容,提高翻译准确性和流畅性。
二、会议相关人员了解方面
1. 演讲嘉宾
了解演讲嘉宾的背景、研究方向和演讲风格很重要。通过查看嘉宾的个人简历、学术成果和以往演讲视频等,可以预测他们可能涉及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准备。
2. 参会人员
了解参会人员的构成和需求有助于调整口译策略。如果参会人员主要是临床医生,口译内容可能需要更注重临床应用和实践经验;如果是科研人员,则可能需要更深入地解释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三、语言能力方面
1. 口音和语速适应
医疗会议演讲嘉宾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口音和语速各异。同传员需要提前熟悉各种常见口音特点,如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澳式英语以及一些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口音,可以通过收听不同口音的英语广播、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和进行模拟练习来提高适应能力。
在平时训练中要提高听力速度和反应能力,以应对快速的演讲。
2. 笔记技巧
在同传过程中,笔记是辅助记忆的重要工具。同传员需要掌握有效的笔记方法,记录关键信息和逻辑关系。对于医疗术语,可以采用缩写、符号等方式快速记录,以便在翻译时迅速回忆起相关内容。
四、设备和技术准备方面
1. 同传设备
同传员需要熟悉同传设备的使用,如同传中央控制器、红外发射主机、红外辐射板、译员机、耳机、翻译间、同传接收器等,确保设备正常运行,能够顺利进行翻译工作。
提前检查设备是否存在故障,如有问题及时联系技术人员解决,避免影响翻译进程。
五、礼仪和职业素养方面
1. 保持中立性
医疗会议涉及多方利益,同传员作为信息传递桥梁,必须保持中立。避免对会议内容进行主观评价或修改,例如在翻译新药研究成果时,要忠实原文,不能夸大疗效或忽略副作用。
避免与会议参与者建立过于密切的关系,防止利益冲突,如不接受客户的礼物或特殊待遇,以免影响职业判断。
2. 责任感
对翻译准确性负责,任何细微的翻译错误都可能导致严重医疗后果,如将“contraindication”(禁忌症)误译为“indication”(适应症),可能误导医生开错药,危及患者生命。
对会议整体效果负责,翻译时要保持语速和语调稳定,确保听众能够清晰理解。具备应急处理能力,如会议设备故障或演讲者语速过快时,能迅速调整策略,保证翻译连贯性和准确性。
3. 持续改进
医疗领域发展迅速,新技术、新疗法和新政策不断出现。同传员需要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和行业会议,了解最新医疗进展和翻译技术,如学习人工智能在医疗翻译中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
积极寻求反馈,改进翻译质量,与客户和同行交流,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关注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变化,如数据保护法完善后,要更加注重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