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文化背景知识储备
1. 深入研究
同传人员要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对于中日跨文化交流中的同传工作,要了解日本的礼仪文化,像在商务场合鞠躬的角度所代表的不同含义等。
研究不同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如在涉及中东地区语言的同传时,了解教的教义、习俗等,因为宗教在当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深刻影响。
2. 持续学习
订阅相关文化研究的杂志、网站,及时更新文化知识。如关注一些国际文化交流的学术期刊,了解最新的跨文化研究成果。
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研讨会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直接交流互动,获取一手的文化信息。
二、语言适应性训练
1. 方言与口音适应
在不同语言环境下,同传人员会遇到各种方言和口音。例如在英语环境中,要适应英式英语、美式英语、印度英语等不同口音。通过大量收听不同口音的语言材料,如观看印度电影、英剧、美剧等,提高对不同口音的理解能力。
对于汉语同传中的方言问题,如粤语、闽南语等地区性方言,同传人员可以深入当地生活学习一段时间,或者与当地的语言使用者进行频繁交流,提高对这些方言的理解和转换能力。
2. 语用习惯适应
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用习惯。例如,在法语中,表达礼貌和尊敬的方式与英语有所不同。同传人员要了解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达语用含义。
汉语中的谦辞和敬辞是独特的语用现象,在汉英同传时,要能够根据语境恰当转换,像“贵公司”“敝公司”等表达在英语中要用合适的词汇体现出相应的语义。
三、灵活的翻译策略
1. 意译与直译结合
在跨文化交流的同传中,不能单纯依赖直译。例如,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成语、谚语,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直译成英语可能会让听众难以理解,这时采用意译“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更合适。
对于一些新兴的文化词汇,如中国的“网红”,直译为“Internet celebrity”可能不能完全体现其内涵,也需要适当补充解释性的意译。
2. 文化元素的处理
当遇到源语言中的文化元素在目标语言中没有直接对应的情况时,同传人员可以采用解释、类比等方法。比如,在将日本的“茶道”翻译成英语时,可以解释为“a traditional Japanese ceremony of preparing and drinking tea”。
对于一些文化禁忌词汇,同传人员要巧妙回避或者转换表达。例如,在某些文化中,死亡相关的词汇比较忌讳,在翻译中可以用委婉的表达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