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确保信息准确传递
在新药研发初期,科研人员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准确的翻译能确保他们获取准确无误的信息,避免因语言障碍产生误解或遗漏重要细节。例如,复杂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药理学原理等内容,如果翻译不准确,可能导致研究方向偏差,浪费时间和资源。
在临床试验阶段,临床试验方案、患者知情同意书、病例报告表等文件的准确翻译至关重要。临床试验方案包含试验目的、方法、流程、安全性监测等关键信息,翻译偏差会影响试验执行,甚至危及患者安全;患者知情同意书需清晰易懂地向患者传达试验风险和受益,翻译准确性和易懂性关系到患者自主决策和权益保护;病例报告表记录患者试验数据和反应,准确翻译有助于研究者准确评估和分析试验结果。
在新药注册和审批时,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药品注册要求和审批流程不同,大量申请文件、技术资料、质量控制标准等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药品能否顺利通过审批进入市场。一个小翻译错误可能导致注册申请被驳回,延误药品上市时间,给制药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2.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新药研发往往是跨学科、跨地域的团队工作,涉及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药企、医疗机构等。良好的翻译能够打破语言壁垒,使各方顺畅沟通协作,分享经验和知识,共同推动新药研发进程。例如,在全球疫情背景下,各国医疗团队需共享信息和经验,疫情防控指南、治疗方案、疫苗研发最新进展等信息的准确及时翻译,有助于各国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延缓全球疫情控制进程。
3. 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试验方案、患者知情同意书、研究报告等文件准确翻译成当地语言很重要。若翻译偏差,可能使不同地区研究人员对试验要求理解不一致,影响数据准确性和可比性。如入选和排除标准翻译不准确,可能使不符合条件患者纳入试验或符合条件患者被排除,导致试验结果偏差,延误新药研发和上市。
医疗器械使用说明的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设备正确使用和维护。不准确的翻译会使医护人员无法正确操作设备,不能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影响诊断准确性和医疗服务质量;设备故障时维修人员因翻译问题无法准确理解维修手册,会延长设备停机时间,增加医院运营成本,甚至影响患者及时诊治。
4. 有助于医学知识传播
国际上医学研究成果不断更新,为促进学术交流和医学知识传播,研究文献需翻译成不同语言。如关于新型传染病治疗方法的研究论文,翻译不精确会使国内医学研究者误解研究结论,无法及时借鉴治疗经验,影响国内疾病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