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准确的词汇选择
1. 使用专业术语
例如,“nausea”(恶心)、“dizziness”(头晕)、“fatigue”(疲劳)等都是常见的表示药物副作用的专业词汇。这些词汇在医药领域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随意替换为口语化的表达。
在翻译中药名和对应的副作用时,要遵循国际通用的命名法。比如“青蒿素(artemisinin)可能会引起轻度的胃肠道不适(mild gastrointestinal discomfort)”。
2. 区分近义词
像“side effect”(副作用)和“adverse effect”(不良反应)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在语义上有差别。“side effect”更侧重于药物正常治疗作用之外的其他影响,而“adverse effect”通常指对患者健康有更严重的、不利的影响。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选择。
二、遵循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1. 语序调整
在一些语言中,描述副作用的句子结构可能与源语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常说“Drug X may cause headache.”(药物X可能引起头痛),而在某些语言中可能会表达为“Headache may be caused by drug X.”所以要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调整语序。
2. 被动语态的使用
由于药物副作用更多强调的是药物对人体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会使用被动语态。如“皮肤瘙痒(pruritus)可能被这种药物诱发(be induced by this drug)”。
三、考虑文化因素
1. 对副作用接受程度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对药物副作用的接受程度不同。在翻译药品说明书等资料时,要考虑目标文化受众的接受程度。有些文化可能对轻微副作用比较宽容,而有些则要求更详细、谨慎地表述。
例如,在一些西方国家,对于药物可能引起的体重增加(weight gain)这种副作用可能会非常关注,在翻译时要确保准确传达这种副作用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