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译者专业素养方面
1. 专业知识储备
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医药知识。例如,熟悉各种药物成分、药理作用、疾病名称、治疗方法等。像“aspirin(阿司匹林)”这种常见药物名称,译者要准确知道其对应的中文名称,并且了解其化学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以确保在翻译涉及到阿司匹林的专利内容时,数据不会出现偏差。
译者还应掌握专利法相关知识。因为医药专利有其特殊的法律要求,包括专利保护范围、期限等方面的规定。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准确翻译出与法律相关的数据内容,如专利的有效期等。
2. 语言能力
译者要精通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医药专利翻译中,源语言通常是英语等外语,目标语言为汉语等。对于英语中的一些复杂语法结构,如定语从句在描述医药发明的结构或功能时,译者要能准确理解并转化为通顺的目标语言。例如,“The drug which is designed to target the specific receptor in the cell(这种旨在靶向细胞内特定受体的药物)”,译者需要准确拆分句子结构,将其中的数据信息(特定受体)准确翻译出来。
二、翻译流程方面
1. 术语统一
在翻译项目开始前,建立专门的医药专利术语库。这个术语库可以收集以往医药专利翻译中的常用术语及其标准翻译。例如,“clinical trial(临床试验)”“placebo(安慰剂)”等术语。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统一使用术语库中的翻译,避免同一个术语出现多种翻译版本,从而保证数据一致性。
对于新出现的医药术语,译者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可以查阅最新的医药学术文献、专业词典或者咨询医药领域专家,确定准确的翻译后,将其添加到术语库中,以便后续项目使用。
2. 多轮校对
翻译完成后,要进行多轮校对。第一轮校对可以由另一位有经验的医药专利译者进行,重点检查数据的准确性。比如检查药物剂量、实验数据等是否准确翻译。例如,如果原文提到“a dosage of 5mg per day(每日5毫克的剂量)”,校对者要确保这一数据在译文中准确无误。
第二轮校对可以从语法和表达流畅性方面进行检查,同时再次核对数据一致性。确保在调整句子结构等操作时,没有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
3. 使用翻译辅助工具
利用专业的翻译软件,如Trados等。这些软件可以对重复出现的数据进行自动识别和提示。例如,如果在医药专利文档中多次提到某一种药物的化学名称,软件会提醒译者保持一致的翻译。
借助电子词典、在线医药数据库等资源。在遇到不确定的数据或术语时,译者可以及时查询这些资源,获取准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