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术语管理
1. 建立标准术语库
收集医疗器械领域的专业术语,包括设备名称、部件名称、操作术语等。例如,“catheter(导管)”“stent(支架)”等术语。这些术语库中的术语要有准确的英文和中文对照,并且要遵循国际标准或行业通用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严格按照术语库中的术语进行翻译,这样在测试时,可以通过比对术语库来检查翻译的准确性。
2. 术语一致性检查
在翻译完成后,使用专门的术语检查工具或者人工检查的方式,确保同一术语在整个翻译文档中保持一致。例如,如果“syringe(注射器)”在文档开头被翻译成“注射器”,那么在文档其他地方也必须是这个翻译,不能出现“针筒”等其他译法。
二、语法和句法遵循
1. 遵循目标语言语法规则
在将医疗器械相关内容从源语言(如英语)翻译成目标语言(如汉语)时,要严格遵循汉语的语法规则。例如,英语中定语从句可能后置,但在汉语中通常要调整语序,使修饰语前置。如“The device which is used for measuring blood pressure(用于测量血压的设备)”的翻译就要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这样在测试时,可以依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范进行检查,判断句子结构是否正确。
2. 简单句优先原则
尽量使用简单句进行翻译,避免复杂的嵌套结构。例如,不要将多个定语从句层层嵌套,而是拆分成多个简单句。“The device that has a function which is used for detecting heart rate(这个设备有一个用于检测心率的功能)”可以改译为“The device has a function. The function is used for detecting heart rate(这个设备有一个功能。这个功能用于检测心率)”。简单句更便于测试人员理解和检查。
三、文档结构与格式
1. 保持原文结构
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结构,如章节顺序、标题层次等。如果原文是按照设备的功能、使用方法、维护保养等顺序编写的,翻译后的文档也应如此。这样在测试时,可以方便地对照原文结构进行内容完整性的检查。
2. 标记特殊内容
对于一些特殊的内容,如警告标识、注意事项等,使用特定的格式或标记进行突出显示。例如,将警告内容用加粗字体或者特殊颜色(如果是电子文档)标记出来。在测试时,测试人员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些关键内容并检查其翻译是否准确。
四、测试流程配合
1. 提供翻译注释
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一些可能存在歧义或者难以直接从字面理解的内容,添加注释。例如,对于某些医疗器械行业特有的缩写词,可以在第一次出现时添加注释,如“ECG(Electrocardiogram,心电图)”。这样在测试时,测试人员可以通过注释更好地理解翻译内容,从而准确判断翻译的正确性。
2. 参与测试反馈
翻译人员最好能够参与到测试过程中,与测试人员进行沟通。当测试人员发现翻译问题时,翻译人员可以及时解释翻译思路或者进行修正。这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可测试性,因为双方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