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同传首先需要对医疗术语有深入的精通。医疗领域有大量专业术语,这些术语的准确翻译是同传成功的关键。例如在解剖学中,像“额叶”“颞叶”等词汇,同传人员必须能迅速反应出对应的英文“frontal lobe”“temporal lobe”。这些术语的掌握不仅是简单的记忆,还需要理解其背后的医学含义。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术语可能有不同的指代。再比如“炎症”这个词,在医学上有多种类型,像“inflammation”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是哪种炎症,是“acute inflammation(急性炎症)”还是“chronic inflammation(慢性炎症)”。
新的医疗技术不断涌现,与之相关的术语也随之产生。例如“基因编辑技术CRISPR
医疗同传还需要掌握跨文化的医疗知识。不同国家的医疗体系存在差异。比如在中国,中医是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像“针灸”“艾灸”等疗法,对应的英文是“acupuncture”“moxibustion”。同传人员要能够向国外受众解释清楚这些疗法的原理、功效等。
在疾病认知方面,不同文化也有区别。例如某些心理疾病,在一些西方国家可能更侧重于从心理层面去解读和治疗,而在部分亚洲国家可能会结合身体症状和心理状态综合判断。同传人员要理解这种文化差异,准确传达医生的诊断思路和治疗方案。而且不同国家的药品管理制度也不同,像美国的药品审批制度与中国的药品审批制度有诸多不同之处,同传人员需要了解这些差异,以便在涉及药品相关内容的同传时不出差错。
在实际的医疗同传场景中,快速反应能力至关重要。同传人员要在发言人讲话的同时进行翻译,这就要求几乎没有延迟地将源语言转换为目标语言。例如在一场国际医疗研讨会上,发言人可能语速较快,同传人员必须时刻保持高度集中,迅速捕捉每一个单词、每一个短语的含义,并快速组织语言进行翻译。
应变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医疗同传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如发言人突然改变话题、口音难以识别或者出现一些口语化但专业含义较强的表述。当遇到口音问题时,同传人员要依靠平时的训练和经验,迅速适应不同的口音,无论是印度英语口音还是日本英语口音等。如果发言人突然改变话题,同传人员要快速调整思维,切换到新的话题相关的词汇和知识体系。
医疗同传需要掌握医疗术语的精通、跨文化医疗知识以及快速反应与应变能力等技能。这些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在医疗国际交流中准确传达信息,避免因翻译错误导致的医疗误解等问题。对于未来,医疗同传人员应不断提升自己在新兴医疗技术术语方面的学习能力,并且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文化间医疗观念的差异,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的医疗国际交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