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化
1. 文化背景知识积累
对于源语言文化,要了解医学相关概念在其本土文化中的内涵。例如,在某些传统医学文化中,疾病的概念可能与宗教、哲学观念相联系。像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它将人体健康与宇宙的“三要素”(气、胆汁、黏液)相联系,译者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背景,在翻译涉及阿育吠陀医学概念时就可能产生误解。
对于目标语言文化,要清楚医学术语在该文化中的接受度和理解方式。比如在西方文化中,对于人体器官的命名较为直接,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可能存在含蓄的表达,译者要确保翻译符合目标文化的习惯。
2. 研究文化差异在医学中的体现
不同文化中的医学观念存在差异。例如,在西方一些国家,患者对自身病情和治疗方案有高度的知情权和决定权;而在一些亚洲国家,家属在患者医疗决策中可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译者在翻译涉及医学相关的文件(如患者同意书等)时,要准确传达这种文化差异下的含义。
二、准确选择医学术语
1. 查阅权威资料
译者应依靠权威的医学词典、专业的医学文献库等。例如,在翻译新型疾病名称时,不能仅凭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要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权威机构发布的官方译名。像“COVID
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一名称是经过国际医学界统一认定的,如果译者自行创造译名,可能会引起国际交流中的误解。
2. 对比分析术语
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中的医学术语进行对比分析。有些医学术语在不同语言中可能存在表面相似但实际含义不同的情况。例如,“heart failure”直译为“心脏衰竭”,在中文语境中这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术语,但译者也要注意一些中医概念中类似表述可能与西医概念不完全相同,需要进行准确辨析,避免混淆。
三、加强沟通与反馈
1. 与医学专业人士沟通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不确定的医学概念或文化相关问题时,应及时与医学专业人士(如医生、医学研究人员等)进行沟通。例如,在翻译一种新型医疗器械的说明书时,如果对其中涉及的特定技术术语或该器械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使用方式存在疑问,医学专业人士可以提供准确的解释。
2. 向目标受众寻求反馈
如果可能的话,向目标受众(如患者、医护人员等)寻求对译文的反馈。例如,在翻译医学科普文章时,可以请目标语言的医护人员或普通患者阅读译文,看是否存在文化误解或表达不清的地方,以便及时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