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建立术语库
1. 初期准备
在开始医学翻译项目之前,译者应该收集相关的医学术语资源。例如,可以从专业的医学词典(如《多兰氏医学词典》)、医学文献数据库(如PubMed)以及相关的医学机构网站获取术语。
对于一些特定领域的医学翻译,如肿瘤学、心脏病学等,还需要专门收集该领域的术语表。
2. 项目内统一
在一个翻译项目中,译者团队应该共同创建和维护一个术语库。一旦确定了某个术语的译法,就要在整个项目中保持一致。例如,如果在翻译一份关于眼科疾病的报告时,将“glaucoma”确定译为“青光眼”,那么在报告的任何地方出现这个词都要使用这个译法。
二、遵循标准译法
1. 行业标准
许多医学术语都有行业内公认的标准译法。译者需要遵循这些标准,如世界卫生组织(WHO)或国际医学术语标准组织制定的术语翻译标准。例如,“hypertension”的标准译法是“高血压”。
2. 国家规范
不同国家可能有自己的医学术语规范。在中国,有《医学名词》等规范资料。译者在处理涉及国内使用或与国内医疗体系相关的翻译时,应该遵循国家规范中的术语译法。
三、上下文一致性
1. 术语关联
在医学文本中,术语之间往往存在关联。译者要确保相关术语的译法在逻辑上保持一致。例如,在描述心血管系统时,“artery”(动脉)、“vein”(静脉)和“capillary”(毛细血管)这几个术语的译法要与整个心血管系统的术语体系相匹配。
2. 概念对应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概念的医学术语,要保证其在上下文中的概念一致性。例如,“diagnosis”(诊断)这个词在整个医学报告中的含义和译法要保持一致,不能与“prognosis”(预后)等类似概念混淆。
四、专家审核与校对
1. 专家参与
在翻译医学文本时,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内容,可以邀请医学专家参与审核。医学专家能够判断术语译法是否准确并且符合医学专业的实际情况。例如,对于一些新型的医学研究成果的翻译,专家可以确保新出现的术语被正确翻译。
2. 多次校对
译者完成初稿翻译后,要进行多次校对,重点检查术语的一致性。在校对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辅助工具,如术语管理软件(如SDL MultiTerm)来检查术语是否在整个文档中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