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术语误译:专利术语的精确性要求极高,一个词的误译可能导致整个专利范围的改变。例如,将“comprising”(包含)误译为“consisting of”(仅由……组成),会显著缩小专利保护范围,使竞争对手有机可乘。
2. 权利要求书翻译偏差:权利要求书是专利文件的核心部分,直接定义了专利的保护范围。翻译中的任何偏差,都可能导致专利保护范围的扩大或缩小,进而影响专利的法律效力。例如,在翻译权利要求书时,未准确把握“means
3. 说明书翻译不准确:说明书不仅是专利权利要求的依据,也是解释专利范围的重要参考。翻译中的错误可能影响专利的可实施性,甚至在专利诉讼中成为被攻击的弱点。例如,在描述技术细节时,未准确传达原文的技术特征,可能导致专利被认定为无法实施。
4. 优先权文件翻译错误:优先权是专利申请中的重要概念,翻译错误可能导致优先权丧失,使企业在专利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例如,在翻译优先权文件时,未准确反映专利申请日期的信息,可能导致优先权被驳回。
5. 不熟悉专利法及相关法规:如果译者不熟悉专利法及相关法规,随意翻译可能导致译文不符合某些硬性规定。例如,有些译员将发明名称中的“gambling game/casino”轻率地翻译为“/”,而根据我国《专利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一章第3.1.1节的规定,“发明创造与法律相违背的,不能被授予专利权。例如,用于的设备……”资深译员在熟悉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对此类措辞非常敏感,在仔细研究上下文后,发现该申请描述的只是游乐场中的投币游戏机,因此通过稍微的术语调整即可避免该专利申请在审查过程中被直接驳回的风险。
6. 缺乏法律意识:专利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确保翻译结果符合法律要求。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法律知识,译者可能会忽略一些法律细节,或者对一些法律细节的描述不够准确,这将导致翻译结果的法律风险。例如,中文中的“权利要求”在英文中可以翻译为“claims”,如果对“claims”的法律含义理解不深入,可能会导致翻译结果的法律风险。
7. 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法律文件在表达方式和逻辑结构上存在差异,翻译时若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影响法律文件的准确理解和执行。
为了避免这些法律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选择专业翻译团队:专利翻译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译者不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精通专利法和相关技术领域。企业应优先选择具有专利翻译经验的专业团队,确保翻译质量。
2. 建立术语库和翻译规范:通过建立统一的术语库和翻译规范,可以确保专利术语的一致性,减少误译风险。例如,企业可以制定专利翻译指南,明确常用术语的翻译标准,避免不同译者之间的翻译差异。
3. 实施多重审核机制:实施多重审核机制是确保翻译质量的关键。在校对和审核过程中,应由具有法律和翻译专业知识的人员共同参与,从不同角度对翻译文稿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和风险。
4. 深入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法律体系: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存在显著差异,法律术语的含义和适用范围也可能大相径庭。翻译人员必须对这些差异有清晰的认识,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5. 使用权威的和工具:使用权威的和工具也是提高翻译准确性、降低法律风险的重要手段。例如,专业的法律词典、法律翻译指南、相关的法律数据库以及已有的权威法律翻译文本等,都可以为翻译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和依据。
6. 保密工作:保密工作在专利与法律翻译中也尤为重要。
7. 与发明人沟通:为了保证翻译质量,与发明人沟通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发明人的原本意思不能在原文中准确体现,如果完全直译,就会偏离发明人的原意,所以需要对有些词语、句式进行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