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术语处理
1. 建立术语库
在开始翻译之前,针对特定的技术领域建立专门的术语库。例如,如果是电子技术领域的专利,要收集如“semiconductor(半导体)”“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等术语的准确中英文对照。
定期更新术语库,以适应技术的发展和新术语的出现。
2. 术语一致性
在整个专利文档翻译过程中,确保术语的一致性。一旦确定了某个术语的翻译,就不能在文档中随意更改。例如,如果将“transistor”翻译为“晶体管”,那么在文档的所有地方都应使用这个翻译,不能又将其翻译为“电晶体”。
二、语法和句法
1. 遵循目标语言语法
按照目标语言(如中文或英文)的语法规则进行翻译。例如,在英语中,句子结构通常较为严谨,要注意主谓宾的顺序;而在汉语中,可能会有更灵活的语序。
避免语法错误,因为这可能会影响读者对专利内容的理解。如在英语中,避免动词时态的错误使用。
2. 保持句子结构清晰
对于复杂的句子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将长句拆分成短句,或者使用从句来清晰地表达逻辑关系。如果原句是“The device, which is composed of several parts including a sensor, a controller and an actuator, is used for monitoring the environment.”可以翻译为“该装置由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几个部分组成,用于监测环境。”
三、文化和法律适应性
1. 考虑文化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习惯。例如,某些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适当的解释或调整。
2. 法律术语准确性
由于专利涉及法律权益,要确保法律术语的准确翻译。例如,“patent infringement(专利侵权)”“patent application(专利申请)”等术语必须准确无误。
四、审核与校对
1. 自我审核
翻译完成后,译者自己要进行多次审核,检查术语、语法、逻辑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2. 多人校对
可以安排其他专业人员进行校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可能存在的错误,以确保文档的可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