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确保翻译准确性:
翻译过程中,确保专利文件的每一个术语、每一句话都被准确翻译。这不仅包括权利要求书、说明书等关键部分,还包括附图中的文字说明等。不准确的翻译可能导致权利要求的范围被错误解读,从而引发维权争议。
2. 保留原始文件和翻译记录:
保存原始的专利申请文件(通常是英文或其他原始语言)以及翻译版本。在维权争议中,这些文件可以作为参考,帮助解释翻译版本中的任何歧义或错误。
3. 提供修正性解释:
如果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发现PCT专利国际申请的译文出现错误,允许法院参考原始说明书(英文及译文)来修正权利要求中的错误表述。这需要有明确的判断准则,根据错误类型来决定是否允许修正。
4. 建立知识产权海外纠纷应对和预警机制:
企业应提前将知识产权海外纠纷应对和预警机制嵌入其研发、运营体系,以避免面临侵权诉讼时处于完全被动、被牵制的地位。这包括对潜在侵权行为的监测、分析和应对策略的制定。
5. 利用专利授权后撤销制度:
在某些国家,如韩国,专利法规定了专利授权后撤销制度。如果企业发现自有专利在韩国被申请且已过异议申请时间,则可以提起专利授权后撤销申请。
6. 明确专利权人身份:
在美国,《美国专利法》第35 U.S.C. § 281条规定,专利权人(patentee)可针对侵权行为提起诉讼。第35 U.S.C. § 100(d)条规定,专利权人(patentee)包括专利的所有者、受让人等。明确专利权人的身份对于维权至关重要。
7. 临时保护措施:
《专利法》第13条规定,在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申请人可以要求实施其发明的单位或者个人支付适当的费用。这是一种临时保护措施,可以在专利授权前对发明人的权益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
8. 多起诉讼策略:
权利人针对同一生产者(“源头”)和不同销售者(“支流”)前后或同时提起多起诉讼,这是知识产权审判司法实践中最早被发现并提出应对之策的商业维权现象。这种策略可以增加维权的效果。
9. 制定知识产权诉讼专门程序规则:
统一专利法院从构想到运行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应制定知识产权诉讼专门程序规则,完善专门法院配套制度建设。
10. 案例研究和经验积累:
研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案例,了解中国企业在不同国家遭遇的专利诉讼、商标抢注、“337调查”等多种纠纷类型,并根据案例特点,从应急程序、抗辩理由、资源等方面积累经验。
11. 熟悉美国专利诉讼程序:
对于美国专利诉讼,一个典型的案件通常包括诉前阶段、起诉受理、答辩、证据开示、审前动议程序、马克曼听证会、庭审、审后程序、最终判决/上诉等阶段。熟悉这些程序对于有效维权至关重要。
12. 自主知识产权的成色几何:
对于以引进技术为基础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应当梳理核查协议限制,遵守合同中关于知识产权的约定,并注意知识产权合同评估时法律适用的特殊性。
通过上述策略和措施,专利翻译中的维权争议可以得到有效应对,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