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确保翻译准确性
术语准确性
在专利复审文件中,术语的准确翻译至关重要。例如,英文中的“comprising”在不同语境下可能需译为“包括”“包含”或“由……组成”,若翻译不准确,可能会影响专利的保护范围。
对于化学专利中的“catalyst”,有时需根据上下文调整为“催化物质”或“催化组分”,以确保技术描述的准确性。
法律条文准确性
专利复审文件常引用法律条文,翻译时需确保与目标语言的法律文本一致。如《专利法》中的某些条款与国际条约(如《巴黎公约》或《TRIPS协定》)相关联,翻译时要考虑国际通行做法。
二、遵循翻译基本原则
准确性原则
专利复审文件中的每个字、词都可能影响复审结果,像“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等关键术语,必须严格按照专利法定义翻译。
一致性原则
同一份专利文件中,相同的术语和表达方式应保持一致,这有助于复审人员理解,避免因翻译不一致产生误解。
专业性原则
专利复审涉及多种技术领域,翻译人员需具备相关领域专业知识,才能准确理解原文并翻译。专利法律术语的翻译也需要专业背景,以确保合法性。
清晰性原则
专利复审文件复杂,翻译时应保持原文逻辑结构和表达方式,使翻译后的文件清晰易懂。
三、采用有效的翻译策略
建立术语库
译者应建立并维护专业术语库,涵盖法律术语、技术术语和常用表达,这不仅能提高翻译效率,还可确保术语一致性。
深入了解技术背景
对于涉及复杂技术的专利复审文件,译者要提前熟悉相关领域基础知识。可通过查阅专业文献、咨询行业专家等方式弥补技术知识不足。
注重法律条文对照
翻译法律条文时,译者应参考目标语言的法律文本,确保表述准确规范。对于国际专利,还要考虑相关国际条约规定。
采用审校机制
专利复审文件翻译涉及多个环节,采用“翻译 + 审校”模式,由具备法律或技术背景的专业人员审核译文,可提高翻译质量。
关注语言风格
专利文件语言风格正式,翻译时应避免口语化表达,同时确保逻辑清晰、结构严谨。
四、应对译文异议
了解相关规定
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3条第1款规定,依照专利法和本细则规定提交的各种文件应当使用中文。《专利审查指南》第四部分第八章第2.2.1节规定了外文证据提交的相关要求,包括译文异议提出的期限、双方当事人对异议部分的处理方式等。
把握提出时机
译文异议提出的期限是指定期限,实践中通常指定在收到无效受理通知书或者转送文件通知书的一个月内,和答复上述通知书的期限相同。若未能在该期限内发现译文错误,在无效请求人补充证据和理由被转送给专利权人后,专利权人又能获得新的指定期限进行答复,在该新期限中仍可提交译文异议。但如果错过这些机会,若译文存在至关重要的错误,也应在发现错误的第一时间向合议组提交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