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术语翻译工具的应用
1. 术语管理系统(TMS)
作用:专门用于管理和存储术语,支持多语言术语的导入、编辑和检索。在专利翻译中,可帮助翻译人员建立统一的术语库,避免术语翻译不一致。
应用策略:根据项目需求建立定制化术语库。例如,针对电子专利,收集与电路设计、芯片制造相关的术语。
2. 机器翻译引擎(如Google Translate、DeepL等)
作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在专利翻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提供参考,尤其是处理技术术语时。
应用策略:工具与人工结合,翻译人员需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对工具提供的翻译结果进行审核和修正。
3. 术语提取工具
作用:能够自动从文本中提取术语,并生成术语表,帮助专利翻译人员快速识别和处理专业术语。
应用策略:注重术语一致性,利用术语翻译工具确保同一术语在不同段落或文件中的翻译保持一致。
二、翻译流程中的定制化处理
1. 译前准备
背景信息了解:译者要与客户沟通,获取专利的相关背景资料,包括发明创造的目的、技术领域、现有技术状况以及该专利的创新点等。例如,翻译新型节能灯具的专利文件,需了解当前照明行业技术水平、传统灯具问题及新型灯具节能原理等。
组建专业团队:根据专利文件的技术领域和语言要求,组建由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翻译经验的译者、审校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如涉及电子芯片技术的专利文件,安排电子工程专业背景的译者初译,资深审校人员审核润色。
2. 翻译过程
术语一致性:专利文件中专业术语多,要建立术语库,将首次出现的专业术语及其翻译记录下来,后续统一使用。例如,“semiconductor device”首次翻译为“半导体器件”后,整个文件都应统一使用该表述。
遵循逻辑结构:专利文件逻辑结构严谨,译者要按原文逻辑顺序翻译,使译文层次分明、逻辑连贯。翻译发明内容部分时,准确传达发明的技术方案、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等。
3. 译后审校
质量审核:审校人员对译稿全面细致审核,检查译文是否准确传达原文意思,是否存在语法、拼写、术语翻译不一致等问题。可采用多人交叉审核方式,如一位审校人员重点检查专业术语翻译,另一位专注于语法和语言表达审核。
客户沟通反馈:将审校后的译稿提交给客户,听取意见和建议。客户对专利文件内容熟悉,其反馈能帮助译者发现问题,译者要认真对待客户的疑问和修改意见,及时调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