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文件往往包含大量专业术语。一方面,一些译者可能对特定领域的术语理解不够深入。例如在电子技术领域,“bus”这个词,若译者仅按常见含义“公共汽车”来翻译,就完全错误,在电子技术里它表示“总线”。再如生物医学领域,“antibody”的准确翻译是“抗体”,若错译为“抵抗体”则严重影响对专利内容的理解。不同地区对同一术语的表达习惯也有差异。像“engine”在英式英语中多译为“引擎”,而美式英语常译为“发动机”,如果译者没有考虑到这种区别,在专利文件翻译中就可能造成混淆。
专利文件的句子结构通常较为复杂。长难句是常见的语法挑战。例如有些句子包含多个从句嵌套,译者可能会在理清句子结构时出错。像“The device, which is designed to perform multiple functions, including those that are related to data processing and those that are used for communication, is very complex.”这个句子,如果译者没有正确分析各个从句的关系,可能会翻译得颠三倒四。被动语态在专利文件中使用频繁。有些译者可能会错误地将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改变了句子的重点和原意。例如“A new method was proposed by the inventor.”如果翻译成“发明家提出一个新方法”,虽然语义看似相近,但丢失了原句强调方法被提出这一被动关系的重点。
不同国家在专利方面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从专利保护范围来看,某些概念在一个国家可能受到广泛保护,而在另一个国家则可能保护范围较窄。译者如果不了解这种差异,可能会在翻译时过度或不足地表达专利的保护范围。比如一些国家对软件专利的保护范围界定不同,译者可能会因本国文化背景而错误解读其他国家的情况。文化因素还体现在语言习惯上。在一些文化中,表达较为含蓄,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较为直接。在专利文件翻译中,可能会出现因为译者按照自己的文化习惯进行翻译,而使译文不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下专利文件的风格要求的情况。
专利文件中的数字和格式不容小觑。关于数字,不同国家数字的表达习惯有别。例如日期的写法,美国习惯月/日/年,而中国习惯年/月/日。在专利文件涉及到日期等数字相关内容时,若译者没有按照目标语言的习惯进行转换,就会造成理解困难。在格式方面,专利文件有特定的格式要求,如引用文献的格式。如果译者没有正确转换格式,可能会导致目标语言读者在查找相关文献时遇到麻烦,影响专利文件的有效性和参考价值。
专利文件翻译中常见的错误包括术语、语法结构、文化背景以及数字与格式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错误会严重影响专利文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而影响专利的申请、保护等一系列事务。为了提高专利文件翻译的质量,译者需要深入学习专业术语、精通语法结构、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专利相关知识以及掌握数字与格式的转换要求。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建立更有效的译者培训体系,以减少这些常见错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