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译前
1. 译者资质审核
确保译者具有相关领域(如技术、法律等方面与专利相关领域)的知识背景。例如,对于涉及电子技术的专利文件翻译,译者应具备电子工程等相关专业知识。
检查译者的语言能力证书,如英语翻译需查看是否有专业英语翻译资格证等,同时考察其翻译经验,尤其是专利文件翻译经验。
2. 术语库和记忆库的建立与审核
构建针对专利领域的术语库,涵盖技术术语、法律术语等。例如,对于“claim”这个词在专利文件中应准确译为“权利要求”而非一般意义的“声称”等。
审核已有的术语库和记忆库,确保其中的术语准确无误且符合目标语言的专利表达习惯。
二、译中
1. 过程监控
采用翻译项目管理工具,实时监控翻译进度。例如,使用Trados等工具,查看译者的翻译速度和是否按时完成阶段性任务。
定期检查译者的中间成果,如每隔一定的字数或者每隔一定的时间,对译者已翻译的部分进行抽检,查看是否存在术语使用错误、语法错误等。
2. 沟通机制
建立译者与项目负责人或者领域专家之间的有效沟通渠道。例如,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复杂的技术术语或者难以理解的法律条款,能够及时得到解答。
三、译后
1. 多轮校对
进行初校,由另一位具有专利翻译经验的译者进行校对,主要检查语法、术语、表达准确性等方面的问题。
进行复校,可由资深的专利翻译专家或者熟悉目标语言专利法律的人士进行,重点检查整体的逻辑连贯性、权利要求部分的准确性以及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专利规范。
2. 客户反馈处理
将翻译成果提交给客户后,积极收集客户的反馈意见。如果客户提出修改意见,应及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如若是译者的失误则对译者进行相应的培训或者调整。
对客户反馈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建立反馈问题库,以便在今后的翻译项目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