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译前准备
1. 熟悉专利领域
深入了解相关技术领域的术语。例如,如果是涉及电子技术的专利,要熟悉诸如“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等术语的准确英文和中文表达。这可以通过阅读该领域的技术资料、行业报告等方式实现。
2. 构建术语库
在开始翻译之前,先收集专利文件中可能出现的术语。可以从已有的类似专利翻译文件、相关技术标准文档中提取术语。比如,对于机械制造类专利,可能会有“轴(shaft)”、“齿轮(gear)”等常见术语。将这些术语整理成术语库,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直接使用,提高效率。
3. 分析专利文件结构
专利文件通常有固定的结构,包括标题、摘要、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发明内容、附图说明、具体实施方式等部分。了解各部分的功能和重点内容,有助于在翻译时合理分配精力。例如,标题和摘要部分需要简洁明了地传达核心内容,在翻译时要注重准确性和简洁性的平衡。
二、翻译过程中
1. 使用翻译工具
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工具,如Trados、MemoQ等。这些工具可以记忆之前的翻译内容,当遇到重复的短语或句子时,能够快速提供参考译文。例如,如果专利文件中多次出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这样的句子,CAT工具可以快速调出之前的翻译版本,减少重复劳动。
2. 遵循一致的翻译风格
确定统一的术语翻译和句子结构风格。比如,对于“技术方案(technical solution)”这个术语,一旦确定了翻译,在整个专利文件中都要保持一致。对于句子结构,尽量采用简洁、清晰的表达方式,避免过于复杂的句式,以提高翻译速度。
3. 分块翻译
将专利文件按照内容模块进行划分,先翻译关键部分,如发明内容部分,再逐步完成其他部分。这样可以优先确保核心内容的翻译质量和效率,然后再处理相对次要的部分,如附图说明等。
三、译后检查
1. 校对术语
检查术语是否准确使用,是否符合术语库中的定义。例如,确保“专利权(patent right)”没有被误译为其他相近但不准确的表达。
2. 审查逻辑关系
检查译文的逻辑是否通顺,特别是在涉及技术流程、权利要求等方面。例如,在描述发明的工作原理时,各个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清晰明确,如因果关系、先后顺序等。
3. 质量抽检
可以抽取部分译文进行详细检查,如每部分内容随机抽取若干段落,检查翻译质量。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对整个文件进行复查,确保整体翻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