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语言方面
1. 术语的准确性
建立专门的术语库:对于专利文件中频繁出现的技术术语,译者需要深入研究该领域的专业知识,确保术语的准确翻译。例如,在电子领域,“transistor”应准确译为“晶体管”,而不能随意创造译名。
参考多源术语表:除了自身建立的术语库,还应参考国际标准术语表、行业权威术语集以及已有的高质量专利翻译文档中的术语用法。
2. 语法结构调整
适应目标语言语法: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法结构。例如,在将德语专利文件(德语语法结构较为复杂,句子往往较长且嵌套结构多)翻译成英语时,需要将复杂的嵌套结构按照英语的语法习惯进行拆解和重新组合。德语句子“Der Wagen, der von dem Mann gefahren wurde, der gestern hier war.”(那个被昨天在这里的男人驾驶过的汽车)可能会被译为“The car which was driven by the man who was here yesterday.”
句子成分的顺序调整:在一些语言中,定语从句的位置可能与英语等目标语言不同。如在汉语中,定语通常前置,而在英语中,定语从句多后置,翻译时需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进行调整。
3. 语言风格保持一致
正式性:专利文件属于正式的法律和技术文档,翻译时要保持正式、严谨的语言风格。避免使用口语化、随意的表达。例如,不要将“a lot of”(很多)用于专利文件中,而应使用更正式的“numerous”或“a great quantity of”等。
二、文化方面
1. 法律文化差异
了解不同的专利法律体系: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专利法律规定。例如,美国专利法与中国专利法在专利申请的流程、保护范围的界定等方面存在差异。译者需要了解这些差异,以便在翻译中准确传达与法律相关的内容。
遵循目标国家的法律术语习惯:对于一些与专利法律相关的术语,要使用目标国家法律界公认的译名。如“patentee”(专利权人)这个术语,在不同国家的法律语境下,虽然基本含义相同,但可能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翻译时要遵循当地习惯。
2. 技术文化差异
考虑不同地区的技术发展背景:在一些技术领域,不同国家或地区可能有不同的技术研发重点和习惯。例如,在农业技术方面,不同气候带和农业传统的国家在相关专利技术的表述上会有所不同。译者需要理解这些背景差异,使翻译能够准确传达技术内容。
尊重技术文化中的特殊概念:某些技术领域可能存在特定于某个文化或地区的概念。例如,日本在机器人技术领域可能有一些独特的概念和术语,译者需要深入研究这些特殊概念并进行准确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