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深入研究与学习
1. 医学知识储备
医学翻译人员通常需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他们会学习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以便理解复杂概念背后的原理。例如,在翻译关于心血管疾病的文献时,对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生理的了解有助于准确翻译诸如“myocardial infarction(心肌梗死)”等术语。
2. 术语库建立与查询
建立自己的医学术语库是常见的做法。他们会收集不同来源(如专业医学词典、医学文献、国际医学组织发布的标准术语等)的术语。在遇到像“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这样复杂的术语时,可以迅速在术语库中查询到准确的译文。也会利用在线医学术语查询工具,如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维护的统一医学语言系统(UMLS)等。
二、上下文分析
1. 确定语义
医学概念和术语的含义往往取决于上下文。例如,“tumor”这个词,在一般语境下可能指“肿瘤”,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描述身体局部的肿胀时,可能更适合翻译为“肿块”。在翻译一篇关于良性肿瘤治疗的文章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术语的具体含义。
2. 逻辑关系理解
分析句子或段落中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准确翻译复杂概念。例如,在描述疾病的因果关系时,准确把握诸如“due to(由于)”“result in(导致)”等连接词前后的医学术语的关系,能够使译文更符合逻辑。如果句子是“Hypertension due to renal artery stenosis(肾动脉狭窄导致的高血压)”,就要准确体现这种因果关系的翻译。
三、遵循标准与规范
1. 国际标准
遵循国际医学翻译标准,如国际医学术语标准(如ICD
10等疾病分类编码标准)。在翻译疾病名称、诊断代码等时,确保与国际标准一致。例如,在翻译某种传染病的诊断名称时,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进行准确翻译,以保证在国际医学交流中的准确性。
2. 行业惯例
不同医学领域可能有自己的行业惯例和偏好。例如,在药学领域,对于药物名称的翻译可能会遵循特定的音译或意译规则,并且要考虑到药物在不同国家的通用名和商品名的差异。像“paracetamol”在中国大陆通常译为“对乙酰氨基酚”,这是遵循了药学翻译的行业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