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培养具有AI意识的翻译人才
理解AI翻译技术原理: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原理及其优缺点,包括深度学习和庞大训练数据集构建神经网络的过程,以及其在处理特定文本时可能存在的误译或理解不准确的情况。
强调AI翻译局限:教育机构需要强调人工智能翻译的技术原理以及局限之处,提升学生的AI意识,让学生基于教学内容调整使用人工智能翻译时的策略,用人工翻译的优势补足机器翻译的不足。
跟踪AI翻译发展:翻译系学生应该主动跟踪人工智能翻译工具及平台的发展动态,掌握利用人工智能翻译时需要的技术,如怎样使用最佳的提示词与ChatGPT等人工智能平台互动,以获得最佳的翻译效果。
培养跨文化意识:鼓励翻译系学生选修跨文化交际、西方文明史、西方文学赏析等课程,培养其跨文化意识,从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发挥人工翻译的优势。
2. 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
调整课程体系:大学翻译教师需要调整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除了重点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和翻译技巧外,还应注重传授语言以外的跨学科专业知识,包括文化、历史、经济、法律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培养技术能力:教师还应着重培养学生技术方面的能力,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科技环境,包括机器翻译相关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
创新培养模式:构建英语专业学生翻译“知识 + 技能 + 技术 + 素养”四融合的创新培养模式,倡导加强跨学科知识的传授以及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培养,同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的翻译项目,为其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这是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重要的一环。
3. 利用AI进行教学改革
加强工具使用能力:在翻译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加强培养学生使用人工智能翻译工具和平台的能力。
建立语料库: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建立大数据翻译语料库,为翻译人才培养提供语料库支持。
4.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升人文素养:教学与实践应当适当降低翻译的工具价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其培养成为“外国通”“领域通”“区域通”“国别通”,从而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国际传播人才。
5. 培养学生的技术写作能力
技术写作能力:通过研究ChatGPT对语言的影响,从技术写作撬动外语(翻译)教育改革入手,培养学生技术写作能力。
6. 培养学生的翻译技术能力
翻译技术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翻译市场对翻译专业人才的翻译技术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培养翻译人才的翻译技术能力以及改变翻译人才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7. 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
国际传播能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应抓住人工智能发展契机,以人工智能赋能国际传播效能提升。
8. 培养学生的多语言能力
多语言能力:构建和使用自主多语言大模型提升产品国际化竞争力,探讨多语言人才需求和多模态应用需求。
9. 培养学生的翻译和安全意识
和安全意识: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应当特别提及翻译和安全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翻译时,需要遵守翻译原则,确保翻译内容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避免潜在的风险。